• 24阅读
  • 0回复

“救命艇”上“党代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09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抗灾救灾英雄谱

  “救命艇”上“党代表”
刘纪舟 朱国海 朱斌
7月6日凌晨,海军航空兵某靶场指导员刘贤球与3名水兵穿着湿衣、盖着潮乎乎的被子,躺在定远县连江乡政府的办公桌上。刘贤球不时地翻动着身子,而3名水兵虽然手脚和脸上都叮着蚊虫,却睡得很香很香。
他们实在太累了。这里是安徽的重灾区。6月中旬以来,全场官兵已与洪水连续搏斗了20多天,很少睡过安稳觉。
刘贤球的家离这里80公里,房子早已被水冲倒,家产损失殆尽,父母双亲不知转移在何处。然而,此时难眠的刘贤球却没有为父母的安危担忧。在滔滔洪水面前,作为驻军的“党代表”,他心里装的是当地沿河三乡3万多名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早在暴雨成灾之初,刘贤球就在没有任何命令和指示的情况下,立即组织召开了支委会,作出3条决议:检修两条汽艇,使之处于随时开动状态;组成两个抢险战斗小组,他和场长伍定奎分别任组长;停止官兵出差、休假,保证全员在位。决议宣布后,他率先垂范,毅然放弃了回家安排老父老母的念头,一头扎在抢险救灾的准备之中,并集合部队紧急动员:“只要靶场官兵在,绝不让驻地群众淹死一人!”
7月5日夜里,天上下着倾盆大雨,刘贤球带领3名战士驾艇抢救病危的区组织委员周宗胜。平时温顺的池河只有几十米宽,此时恶浪滔天,宽达两千多米。昔日的郭集桥,现在已被洪水淹没,水流湍急,上下落差半米多,情势十分险峻。当汽艇逆流而上,刚刚进入桥面,便被一个水下障碍撞坏了螺旋桨叶片。汽艇熄火,操纵失灵,犹如脱缰的烈马,打着漩儿顺流冲去,如不及时稳住,随时可能翻沉。在这紧急时刻,刘贤球挺身而出,勇敢地跃入激流,和随后下水的两名战士,每人用一根绳子,一头拴住汽艇,另一头拴在自己的腰上,奋力游向浅滩,终于稳住了失控的汽艇。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肩顶手推,他们硬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将汽艇推过了沉桥。
刘贤球和3名水兵因在雨水浸泡中得了感冒。但他们没有返回营房休息,只是和衣躺倒在连江乡抢险值班室的办公桌上。
突然,刘贤球和3名水兵被一阵告急电话惊醒:余陈村600名回族群众被洪水围困,情况十分危急。刘贤球硬撑起身子,立即拉起身边的3名战士,来到余陈村。只见昔日的村寨一片汪洋,大雨之中,灾民们三人一堆、五人一群被围困在高坡、树杈、草垛上。刘贤球对战士们说:“我们此时的表现,不仅关系到靶场将来在驻地的声誉,而且关系到共产党员和解放军战士的形象。”听了指导员的话,3名战士心中顿时产生了一种庄严感,忘却了疲劳和胆怯,勇敢跟着刘贤球迅速救人。
从6月13日至7月11日这29天的时间里,刘贤球带领16名官兵,驾驶两条不满7米长的小汽艇,紧急出动200多次,从洪水中救出3800多名群众。人们誉他为“过得硬的党代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