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延安山沟“一盏灯”——记全国优秀教师王思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23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延安山沟“一盏灯”
——记全国优秀教师王思明
本报记者 魏玉凤
1968年,一位抱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年轻人,自愿来到地处偏僻山沟的延长县下西渠小学办学。20多年来,他既狠抓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连续22年达到100%,与此同时,又坚持开展勤工俭学,22年来实行免费教育,近两年来,学生人均创收超过全村人均收入水平。为此,党和政府先后22次把他评为中央、省、地、县的优秀教师、勤工俭学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
这位可敬的小学教师,叫王思明,是延安地区2970多所一人一校,(一所学校一名教师)的楷模。
下西渠小学位于罗子山乡下西渠村,是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后创办的。这里沟壑纵横,交通不便,贫穷落后,而王思明却在这里一直默默无闻地耕耘着。
1968年,年仅23岁的王思明担任下西渠小学的民办教师,全校仅有他一位教师。当时,学校只有两孔土窑洞,门窗残破,白天上课还得点煤油灯。学生只有14名,不少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被迫辍学,没有入学的儿童占全村学龄儿童总数的67%。面对这种情况,王思明想起毛主席当年在延安领导广大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情景,不禁心潮滚滚、彻夜不眠:“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人民教师,难道能坐等国家提供优越的办学条件吗?”他下决心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创造条件,让全村的娃娃都来上学。此后他边教学,边搞勤工俭学。1970年,他带领学生到山峁上种植“千穗谷”,加上拾麦穗,当年就收入100多元。王思明喜出望外,立即宣布:“今后上学不用交杂费了!”一下子山村热闹起来,学生增加到43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实践使王思明认识到,勤工俭学是山村小学求得生存发展的法宝,对培养学生勤劳朴实、艰苦创业精神有特殊作用。他勤工俭学的步子迈得更大了,又带领学生在山坡上栽种用材林,凹地栽芦苇,平地植果树。经过师生们几年的辛勤劳动,纯收入达10000多元。1973年学校实行“三免一自给(即免收杂费、书费、文具费,办公费自给)。但他自己从不动用一分钱,校管会决定给他买一辆自行车,他坚持不买,把省下来的钱给学生买了《新华字典》等工具书。也就在这一年,王思明开始把勤工俭学积累起来的钱,用来改善办学条件。在政府和群众的支持下,盖起了3间砖木结构的教室和5孔土基窑洞,打起了围墙。为了节约开支,王思明带领学生往返20余里,到延河边背沙。他还到2.5公里外的深沟里起石板,大年三十也不例外。两个寒假,打够了盖房顶所需要的145平方米石板。
下西渠小学靠勤工俭学越办越火红。现在这所学校已发展到5个年级、单班复式教学。王思明既是校长,又是教师。校园面积达1000平方米,还有农场、林场、苗圃、果园40余亩;还办起了图书室、阅览室;添置了“四用机”、高音喇叭、投影仪、大彩电;购置和自制教学仪器、教具100多件;购置了体育器械和图书,为学生们订了10多种报刊杂志。王思明从城里买来了风力发电机,在教室安上了日光灯。从1977年起,学校还免费给学生做了6次校服。如今校园整洁美观,绿树成荫,教室窗明几净,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1984年被延长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王思明对教育事业一片丹心。他常说,不光是让全村的娃娃都上学,最终的目标是把每个娃娃都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他坚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把教书育人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他特别注意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始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服务员。严冬为他们生火炉,盛夏为他们烧开水,学生病了去看望、补课。在劳动中,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让学生跟着干。在享受上从不占学校一分钱、一点物,受到了学生的爱戴和群众的称赞。
王思明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他一个人教5个年级,开设了5个年级所应该开的全部课程。他采取“高帮低”的方法,让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同学,互教互学。他以课堂为中心,在“教与学”两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尝试,设计了“预习——讨论——讲解——练习——提高”5个环节构成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既以学生为主体,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多级复式的情况下,他成功地把一次循环改为多次循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提高了自学能力,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他任教以来,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都达到100%。在县、乡历次统考、抽考中成绩名列前茅,17届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比全乡升学率高出30%,比该地普及初等教育计划提前了15年。更可喜的是,这个仅有180口人的下西渠村,1990年就有7人考上大学和中专。
王思明呕心沥血办教育,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赞扬。党和人民表彰了他,并免试转为公办教师。然而,他却谦虚地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把自己毕生精力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这就是我的追求”。
编后
在人口稀少的地区,怎样普及好基础教育,这是不少国家都存在的问题。对我们这个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的大国来说,40多年来为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曾经出现过“帐棚小学”、“马背小学”、“水上学校”。现在,在不少牧区和山区,发展了寄宿学校,这是一种有效的办学方式。而更多的地方还存在着不少采用复式教学,巡回教学,甚至一人一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还不能不依靠这种方式来实行初等教育的普及。有相当数量的人民教师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为培养祖国的下一代付出了自己的年华和智慧,王思明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
现在的问题是对这些一人一校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重视和扶助。要认真总结推广他们办学、教学的经验,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切实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