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巧借“他山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10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漫笔

  巧借“他山石”
  任兆欣
近日,到一村办工业发达的村子采访,发现小村的招待所竟没有一点“村”气。房间里家具规整,色调和谐,“请勿打扰”的纸牌规矩地挂在门上,服务员软语轻声,一副训练有素的样子,让人很难相信这是在远离都市的乡村。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竟没请外人来指导内部装修和进行人员培训。这一切都是村领导利用外出开会住饭店的机会留心观察,“偷”回来的。
农民企业家善于学习他人经验的眼光和智慧让人钦佩。学别人的长处提高自己,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各地已成风气,不少单位也因此开了眼界、尝到了甜头。但学习先进经验的方法却各不相同,专程外出考察、组团登门“取经”者不少,像前面讲到的小村那样“顺手拈来”的却不多。他们巧借“他山之石”,没花额外的时间和金钱,实在难得。
当然,笔者并不一概贬斥专程考察、学习。对一些重大的项目来说,这种方式是必须的。但对那些易见、易懂又易学的东西,多数是没必要“专程前往”的,完全可以利用出差或走亲访友的机会留心观察,随手“拣”回来。这样做既可节省大笔开支,又可免去“公费旅游”之嫌。
总之,他山之石不可不借,但应各种方法结合,把该学的东西学到手,同时又要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浪费。搞经济的人应最懂怎样学更“经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