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刮目相看沂蒙山——山东费县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11
第2版(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之角

  刮目相看沂蒙山
  ——山东费县纪行
  方蒙
山东费县,沂蒙山区的腹地。
全县87.6万人口,山地占总面积的76%。到1985年,费县人均收入仅52元,是全国重点扶贫县之一。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县委根据山多、贫穷、自然条件差的实际,确定的方针是,发扬沂蒙精神,整山治水,向贫困宣战。
宁家沟,这个具有沂蒙山区典型地貌的山村,331户人家散住在7.5平方公里的荒山沟坎之间,缺水缺电,没公路。村干部说,过去穷在山上,今后要富在山上。支书孙士元带领干部群众山上吃、山上住。开山引水,风雪无阻。干了5年,共整山1200亩,造地100亩,建拱坝61座,砌水渠6公里,建高山水囤16个,种果树4万亩、松柏2万亩。就是靠这种沂蒙精神,荒山变了样,果木良田,逐年增产。到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150元。
一树开花,引来千枝竞秀。我们到桃园村参观,过去几株桃树,点缀村头。而村外尽是大如卧牛的乱石岗,群众说原来的生活,“瓜干吃半年,打兔换油盐。”兔子越打越少,贫困越陷越深,出路只有整山治水。他们在卧牛石上炸坑,填土种果木,人均填土1万公斤,造1050亩果园。生产发展,收入增多,现人均收入达1014元。大桲罗湾村以产板栗出名,全村13个居民点、210户、854人,整山治水后,共有耕地544亩,山林3400亩,其中果园1500亩。去年人均收入900元。他们以科技兴农,使板栗矮化密植,老树发出新枝,亩产创全国新纪录。另有一个科技兴农的小西场村,仅38户、139人,他们造生态林、经济林,种果种粮,全村植被覆盖率达90%。全村使用沼气。我们通过一条浓荫覆盖的葡萄架走廊,进入一户农家,庭院宽敞,室内家具齐全。现全村人均收入1062元。
沂蒙人民以各自不同的特点,建设自己的山村,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色彩纷呈的画面,使我们既兴奋,又感动!
5年创业不平常。费县治理荒山42万亩,造林13万亩,栽种果树10万亩,治理水浇田41万亩,建成大中型水库8座。全县出现了许多林果村、育苗村、畜牧村、生态村。在全县原有335个贫困村、17.6万贫困人口,去年人均收入达350元,摆脱了贫困。全县村村通了公路,儿童入学率达到98.3%,吃水难、就医难,不通电的状况,基本改变。
全县已形成粮油、果品、畜牧三大支柱并举的发展格局。建立了粮油、林果、畜牧、药材、经济作物5大商品生产基地。1990年全县山楂年产量达5000万公斤,在全国名列前茅。
费县现有49家县属企业、13500家乡镇企业、3家中外合资企业,利用外资项目12个,并引进海外先进设备、技术,具有80年代国际水平,有的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现在有人仍以过去眼光看沂蒙山区,甚至认为山沟里出不了金凤凰,其实金凤凰早已展翅待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