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英雄事迹惊天地 抗洪救灾谱新篇——抗洪救灾报告团发言摘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1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英雄事迹惊天地 抗洪救灾谱新篇
  ——抗洪救灾报告团发言摘编
编者按:由中宣部举办的抗洪救灾报告会,9月1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安徽、江苏抗洪第一线的6位报告人用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生动事实,报告了军警民团结奋战的史诗般的壮歌。这里刊出的是他们的报告摘编。
从9月12日起,抗洪救灾报告团的几十位成员将在北京的机关、学校、企业等单位作报告。他们的报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好教材,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今后,本报将选编部分报告刊登在《抗灾救灾英雄谱》专栏里,以飨读者。
濛洼人民的奉献
中共安徽省阜南县委书记 邓成标
我们阜南县位于淮河上游和中游的结合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淮河中上游地区连降特大暴雨,累计雨量在500毫米以上。6月14日15时30分,王家坝水位达28.30米。我们接到命令:濛洼蓄洪区人员、粮食、财产、物资等,于6月15日中午12时之前,全部撤离完毕,做好蓄洪准备。23时30分,王家坝水位达28.89米。我们又一次接到命令:王家坝于15日8时开闸蓄洪。蓄洪时间提前了四个小时!
组织转移,刻不容缓!县委立即增派95名县直干部,连夜赶赴濛洼八个乡;濛洼三个前线指挥所负责同志,立即带领包点干部66人奔赴各村;区乡迅速组织了900多名区乡村干部,深入32个低洼庄台和平地居住的农户,逐庄逐户动员搬迁。
在这最关键的时刻,省地领导连夜赶到濛洼现场指挥,我们得知李鹏总理正在合肥直接关注濛洼蓄洪和群众转移的情况,省委也做出了“濛洼蓄洪要做好撤退工作,确保万无一失”的指示,我们立即广播宣传。
这时,濛洼的1000多名干部、2000多名党员几乎都在跑着、喊着,没有顾上自家的财产,没能和家人一道转移。他们在黑夜里,风雨中,帮助困难户背着、拉着、推着。就这样,到15日早上8点,不仅4.8万多群众全部转移到安全庄台和濛洼大堤上,而且9000多头牲畜和小部分家产也转移出来了。
6月15日8时整,根据中央防总命令,王家坝开闸了!为了保护淮河流域人民生命财产,保护两淮能源基地,保护津浦铁路和沿淮大中城市的安全,濛洼人民一次次牺牲自己,累计每人损失达4000多元,相当于我县一个农民正常年景15年的收入。
抗洪时,濛洼的基层干部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救灾中,他们又经受了公与私的考验。
目前,濛洼群众生活安置工作正在逐步落实,至今,濛洼没有饿死一人,没有发生传染性流行疾病,没有出现外流乞讨的。
当电石仓库即将爆炸的时刻
江苏省常州市公安局团委副书记 张翔
6月14日上午8时30分,洪水漫进了常州市永安五交化商场地下仓库。仓库内存放的80吨电石与积水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如果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市公安局长周顺安带领抢险突击队紧急出动,武警支队、消防支队、机动大队、天宁分局300多名干警在10分钟内先后赶到现场。
“救人要紧”。交警迅速封锁道路,控制来往车辆;机动大队干警在仓库四周拉起一道警戒线;天宁公安分局干警及朝阳派出所干警负责5幢楼房居民的转移。
干警们迎着令人窒息的乙炔气,强行打开地下仓库门窗,送风排水。
担任抢运电石的30名武警官兵不顾一切地冲进仓库。
此刻,仓库内浓烟滚滚,什么也看不见。强烈的有毒气体呛得官兵们头昏眼花,呼吸困难;化学反应产生的高温烤得四周墙壁发烫。官兵们没有丝毫犹豫,他们不顾死亡的威胁,奋不顾身地把一桶桶电石运出仓库。
抢险从上午一直持续到傍晚。晚上7时30分,仓库里还剩下最后几桶电石了,我们的战士已经疲劳到了极点。突然,一桶电石喷出一股热浪,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武警战士宋久银大喊一声“闪开”,他猛地扑向身旁一位猝不及防的同志。“轰”地一声巨响,电石桶爆炸了。那位同志安然无恙,宋久银却被强大的气浪冲出4米以外,昏在地上。
此时,那剩下的几桶电石就像几个引燃了导火索的炸药包。人们的心都被提到了嗓子眼。
“不怕死的站出来!”武警支队后勤处处长顾传福大声喊道。23名敢死队员齐刷刷地站成一排,奋不顾身冲向烟雾弥漫的仓库。没有死亡的恐惧,只有拚搏的身影。从开始抢险到最后几桶电石运离现场,整整12个小时,一场随时可能发生的大爆炸,终于避免了。
爱人民 学人民 为人民
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缪国亮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党指向哪里就战斗在哪里。
在长达一个半月的抗洪斗争中,南京军区部队按照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部署,同广大人民群众并肩作战,主要打了6大战役:一是津浦护路,二是太湖保城,三是皖苏救生,四是扬州堵口,五是清障泄洪,六是淮河会战。经过军民半个多月的团结奋战,确保了淮河大堤和重点目标的安全。江淮地区灾情缓解后,各部队又先后帮助700多家工矿企业恢复了生产,整修危房2680多间,抢运各种农用物资4500多吨。目前,许多部队仍在灾区帮助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视灾区如故乡,把灾民当亲人,舍生忘死抢救危难群众。
在抗洪斗争中,人民群众在哪里呼唤就首先冲向哪里。上百艘冲锋舟被灾区人民称为“生命之舟”。干部战士们说:只要灾民有一线生的希望,我们就要作十倍、百倍的努力。
小平同志倡导的“五种革命精神”,其中有敢于死打硬拚,敢于啃“硬骨头”。各个部队,大至集团军,小到一个连队,每到一地都主动承担急难险重的攻坚任务。在抗洪抢险最紧张的日子里,广大官兵连续作战。某集团军所属部队先后79次紧急出动;某舟桥团在50多天时间里,转战苏皖两省9个县市,行程6万多公里,抢救危难群众3万多人。
在抗洪抢险斗争中,我们还叫响了一个口号:“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军区部队有5000多名党员组成280个突击队,成为专啃硬骨头的生力军;涌现出了“爱灾民胜亲人”、英勇献身的好排长周丽平,几过家门而不入的“军中大禹”张永葆,奋勇抗洪的军中“花木兰”孙兰等一大批模范共产党员。在抗洪救灾最紧张、最艰苦的那些日日夜夜里,灾区各级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无微不至地关怀部队,千方百计地为部队排忧解难。当战士被毒虫咬伤时,新时代的“红嫂”用乳汁为战士疗伤;当部队吃不上饭时,灾民们宁可自己挨饿,也要把救命的食品往战士身边扔;当战士被洪水卷走时,地方群众拚死相救。今天,我们能够胜利完成抗洪救灾任务,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抗洪救灾的战场,就是我们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课堂。
共产党员的责任
安徽省长丰县妇联主任 程晋荣
今年,长丰县遭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在与洪水斗争中,长丰大地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共产党员朱彦清就是其中的一个。
7月5日,眼看洪水已进村庄,朱彦清焦急万分,想到本村还有5位病残的五保老人急待转移。彦清马上就和丈夫商量,用自家的小船把几位老人抢救上来。丈夫犹豫了。也难怪,家里有即将临产的二儿媳妇和不足3岁的小孙女都急待转移,特别是大儿子小利,这时正患重病,需要照顾。彦清看着两头为难的丈夫说:“家里的事以后再说,这几位老人没儿没女,无亲无靠,她们又行走不便,我好歹是名党员,大小也是个村干部,家里又有只小船,要是不把老人们救上来,如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有脸去见全村父老和各级领导呢?”丈夫很理解她的心情,支持她,先救助五保老人。
朱彦清用两天时间先后转移了好几次,最后才好不容易把老人们背到自己村搭起的公棚里。
看到老人睡不好觉,朱彦清就到岗村借来凉床,并用自己家的门板给老人们搭起床铺。家里的凉席拿给老人垫,家人的衣服拿给老人换洗,而自己家几口人都睡地铺。
7月7日上午,已经病得浑身浮肿的大儿子小利看到妈妈从外村端了点饭回来,就拿了一个茶缸子对妈妈说:“妈妈,我两天没吃饭了,给我点吧!”朱彦清犹豫了一下,看看生病的儿子,半天没说出一句话。就这么一点饭,顾了儿子,就苦了老人。她忍住泪水,心一横,把饭全部分给了老人。朱彦清还不知道儿子的病情这时已经急转直下,发展成为急性风湿性心脏病了。
8月9日,合肥市广播电台举行赈灾义演晚会,邀请朱彦清参加。到了县城以后,她急急忙忙赶到县医院看望大儿子小利,儿子泣不成声地说:“妈妈,那你开会回来,一定到医院来一趟啊!”
可她哪里想到,就在她离开儿子还不到一个小时,小利病情突然恶化,经抢救无效已经离开了人世。
处处都有亲和友
中共江苏省扬州市委书记 姜永荣
今年5月下旬以来,扬州遭到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各级党政组织,带领900万人民与洪涝灾害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取得了抗洪救灾的初步胜利。尽管大灾中扬州有120万灾民被迫撤离家园,但没有因转移不及时而淹死一个人;没有因生活安排不周到而饿死一个人;没有因疫病而病死一个人;没有因校舍倒塌而使一个学生失学。目前,灾民情绪比较稳定,灾区社会安定,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工作正在紧张而有秩序地进行。
7月初,随着暴雨倾盆而下,里下河地区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扬州百万灾民开始了有组织、有秩序、史无前例的泽国大转移。高邮湖西的送桥等4个乡(镇)紧靠淮河入江水道,7月8日,堤内外水位落差已达6米以上,10多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岌岌可危。这里通往外地仅有一条几米宽的砂石公路。转移的人流、车流都要从这条路上通过,稍有疏忽,就会造成混乱。为了保证安全,公安干警冒着大雨,站在道路两旁维持秩序;党员干部上路扶老携幼,领着灾民紧张有序地从公路上顺利通过。转移结束不久,大水就冲了一座圩堤,淹没了村庄,隔断了公路。
在转移中,我们的党员干部,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群众,自己坚持撤离在后头。当郭集乡大部分群众安全转移后,乡党委书记吴恒华家的3间房子已淹到膝盖,年老的母亲、年幼的儿子、生病的爱人还在家中。乡里一些同志劝他把家里的人先撤离险地,可吴恒华摇摇头说:“我是乡党委书记,在这危急的时刻,要是先搬家,会影响群众的情绪,我不能先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全乡638名党员、30多名干部个个向吴恒华看齐,没有一个在群众的前头撤离。
灾民撤离家园,有的在公路圩堤上搭棚子,有的转到船上临时居住,有的搬进了机关、学校,但更多的是有组织的分别疏散到群众家里,投亲靠友。在这场特大的灾害面前,全市人民都成了灾民的“亲”和“友”。
泰县苏陈镇后查村1000多名灾民重返家园时,有人在住过的一间教室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这次抗洪救灾,我们真正理解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一条船救了八百多人
安徽省凤阳县亮岗乡农民 张作海
6月13日下午,大雨整整下了一天一夜。14日早晨,我起来到河边一看,大水已经漫到我们村子机站的窗台了。我心想这下不得了了。凭我的经验,大水要是漫到机站的门坎子,徐家湾这个地方就要上圩防汛了。现在水已经比机站的门坎子高出了3尺多,徐家湾肯定就要漫水了。我赶忙吃了一个馍就把船划到徐家湾。这时城南乡的周书记和孙乡长问我:“你是不是来救人的?”我说:“不来救人干什么?”
这时水涨得更快了,庄台子之间水深的地方有5米多。雨下得睁不开眼,大风刮着。许多人有的爬到屋顶上,有的爬到树上,使劲地喊救命。我赶忙把船划到跟前,第一船上了15个小孩,其中有两个不满周岁的孩子被两个妇女抱在怀里。
小孩运完后,我是见人就运。这时听人说前边还有母子二人没被救走,我把船划到这家房门口。她婆婆在旁边讲:我们没好意思喊你,坐月子的妇女上船不吉利,以后会打不到鱼的。我讲:这种时候还管那些干什么?救命要紧,赶快上船。
7月5日晚上,又下了整整一夜的大暴雨,我又划船去救人。路上,我先后遇到3次危险,一次比一次险,差点去见了水龙王。
前后3次大水,我总共在徐家湾干了十几天,来回划了几百趟,共救了800多人,虽然苦一点,但徐家湾没有淹死一个人,我感到很高兴。我总觉得,我们是乡里乡亲的,我家有一条船,他们村里没有。做这一点事是应该的。我想要是你们碰到这种情况,也一定会这样做的。
有人问我:老张,你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人,没得到一分钱,你图个啥?图个啥呢?乡里乡亲的,帮个忙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