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编席打篓 养活两口——安徽太和县农民生产自救掠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15
第2版(经济)
专栏:

  编席打篓 养活两口
  ——安徽太和县农民生产自救掠影
  鲍义来 汝鸣
“编席打篓,养活两口”。这是流传在安徽太和县民间的一句老话。今年特大涝灾之后,在各级党政领导下,广大农民一边抢种、补种晚秋作物,一边发挥技术专长,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生产自救活动。
摇起绳车
以皮条孙镇为中心的撕膜绳加工专业片,几乎家家有人会打绳。灾后,镇里原有的一些加工户迅速摇起绳车。还有一些户因缺乏资金干不起来。一天上午,镇委书记李文化来到农民王孝富家。王孝富正犯愁哩。他一家5口,妻子有病,夏粮只收了200多公斤,生活十分困难。“你为啥不打绳赚几个钱?”李文化直言直语。“我想打绳,可没钱买料。”王孝富无可奈何。3天以后,李文化动员几个专业大户向全镇152个困难户赊销了近18万元的撕膜料子。全镇的绳加工户由500个迅速增加到600多个。目前绳专业市场上的日成交额已达16万元。
加工镜框
郝庄乡近10万株速生泡桐被大水淹死了,乡里决定“就地转化”,把泡桐刨出来,加工成各式花边的镜框,销往全国。郝庄人加工镜框已有10年历史,这也是一种优势。
随着灾后镜框加工的发展,专业片内的配套服务一时跟不上了。在带锯、圆盘锯和刨光机前,人们一次次排起了长队。乡领导出面动员专业大户筹资添置配套的粗加工机械,并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全乡先后添置了5台锯、3台刨光机,基本满足了加工的需要。乡里还四处奔走,积极筹建一座刨花板厂,以充分利用镜框加工剩下的锯末、刨花等废料。
编席打篓
坟台区阮桥乡共有2100多个苇编加工户,每年产帘子14万多挂、芦席6万多张,获利90万元。
今年大水成灾,苇编加工户上半年生产的7万挂帘子中还有4万多挂没销出去,加工户资金周转不过来。坟台区委书记张保启专门到推销专业户闵献法家,与他商量如何推销帘子的事。望着张书记信任的目光,闵献法心里热乎乎的,提出了一个个法子。在此后的两个月里,他里外奔走,一个人就推销出去1.5万挂。
积压的帘子卖出去了,苇编业又红火起来。村民牛国印一家4口,共编帘子70挂,获利近300元。为了搞活流通,阮桥乡在继续发挥推销专业户作用的同时,正在筹建苇编公司,计划统一购买芦苇,统一收购推销苇编产品,以减少分户外购原料和推销产品的开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