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唤醒沉睡的荒原——记一批献身准格尔煤田的青年科技人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16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唤醒沉睡的荒原
——记一批献身准格尔煤田的青年科技人员
本报记者 张铭清 傲腾
15年前,当5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怀着满腔热忱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踏上准格尔的荒原的时候,并没有因为这里的荒凉沉寂而退缩。他们明白深埋在地下的宝藏,是必须用自己的青春去换取的。
1990年初夏,当准格尔煤田黑岱沟露天矿动工剪彩仪式在沉睡了亿万年的古老高原上举行的时候,一位最早来准格尔的大学生擦着眼泪说道:“在准格尔,有我的事业,有我的理想。为此,我熬了10年,我会知道怎样珍惜它,对待它!”
在这里,蔬菜是极为珍贵的。最初,一遇气候突变,蔬菜从数百里外运不进来,吃不上蔬菜是常有的事。尤其是从大城市乍到这里的大学生,就更难适应这里的生活。
然而,物质生活的匮乏,并没有削弱年轻人对事业炽热的追求。
刘尚荣,这位80年代大学毕业,刚到而立之年的青年,一到准格尔,等待着他的是投资1亿多元的黄河水源工程。他激动地说:“如果在其他地方,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也许一辈子也完不成1亿元的工程。可是我是幸运的。我要干不好,只能怪自己。”刘尚荣鼓足劲头,请教高手,召开论证会,终于成功地拿下了这个项目。
1983年从湖南大学机械系毕业的欧阳蒙夫,被一则介绍准格尔的报道吸引到这个荒原。为了事业,他忘我地工作。1989年,公司领导让他去北京参加国际技术交流会为准煤引进大型先进设备提供可靠依据。他和同事们一头钻进资料室40多天。他白天和大公司广泛接触交流,晚上认真分析整理资料。每次与外国人谈项目,“准煤”方面都坐着一排年轻人。开始时,外国人有些瞧不起。几个回合下来,外国专家完全折服了。
从山东矿院毕业的王飞分配到“准煤”时,心情十分沮丧,心想:一进荒原就再也出不去了。没几天,公司一位领导亲自来找他,见面就说:“你来得正好。公司准备上煤气,正和你专业对上了。”领导的信任使小伙子气顺了,劲足了。于是,他立即找了两个设计院设计,并亲自负责审查。王飞感到责任重大。他没有停歇,立即赴山东搞试验。结果,他一举成功。
1977年从河北地质学院毕业分到准格尔煤田的刘福明,几年来不仅出色完成了本职工作,还编写出一本《准格尔煤田地质勘探史及煤炭储量》极有价值的书,成了准煤的小“学术权威”。28岁的朱宝金1983年西安矿业学院毕业来到“准煤”,就和同伴魏社炼承担了整个准格尔煤田的地质测量任务。7年来,他踏遍准煤的山山水水,现在是准煤的“活地图”。1990年中国统配煤公司授予他“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的光荣称号。“我们苦苦熬到了准格尔上马,现在再苦有了盼头,我们能干大事业了,心里甜着哩!”这就是他们的心声!
的确,对于这些满怀学识与抱负的青年来说,最大的愿望与快乐,莫过于干一番事业了。只要能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奉献智慧和力量,再苦再累都会感到充实和幸福。
现在,准格尔不再沉静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力量,一代无私奉献的创业英雄们,已经把它从亿万年的沉睡中唤醒。
当一期工程在1992年基本建成之后,一座现代化的煤电之城,将在北中国的鄂尔多斯大高原上崛起。这是准格尔的青年人交给祖国的一幅壮丽的答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