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怎样看待我们手里的这些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16
第2版(经济)
专栏:消费广角

  怎样看待我们手里的这些钱?
本报记者 皮树义
要消费就要有钱。从温饱走向小康,人们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赖于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说到进一步提高收入水平,就涉及到如何看待目前老百姓手里钱的多少。到今年5月,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8000多亿元,加上约2000多亿元的手持现金,老百姓手里的钱已有上万亿元。上万亿元不能说是不多;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说是多得不得了?
8000亿元储蓄人均只有700元
8000亿元储蓄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可是按11亿多人口平均也就是每人700多元。人均700元仅相当于一个城镇居民半年的生活费支出,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太多了。而且,这是经过多年才积蓄下来的一笔钱。
实际上,8000亿元储蓄在老百姓手里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少数高收入者的储蓄占了储蓄余额的相当大的部分。改革以来,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据陕西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调查,1990年陕西省城镇居民43.3%的净存款额集中在20%的高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与高收入户人均净存款差额为257.53元。把少数高收入者的钱多说成是老百姓普遍钱多,把8000亿元储蓄笼统地算到全体居民头上,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另外,8000亿元储蓄中还有相当部分不属于居民储蓄。比如,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的一部分生产、经营性资金、企事业单位的公款私存。这笔钱有多少?银行的同志好像谁也说不清楚,但谁都说数额不会少。据一些地区典型调查,公款私存已占储蓄增加额的40%以上。这些钱不能算到居民储蓄帐上。
2000亿手持现金:必要的周转量
居民2000多亿元手持现金,也不是一个小数;不过,这2000多亿元手持现金,主要部分不是因为钱多得没地方花了才闲置手中的,而是作为社会货币流通的一个必要周转量而存在的,在消费过程中反复周转替换补偿。
企业生产需要有资金周转,个人生活消费也要有资金周转。每个人的钱都有进有出,但从一定时点来看,总会有一笔货币暂留手中。一般来说,人们发了工资,钱是逐步花掉的,不会一天就花个精光,而不留下几个作周转。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费用的提高以及就业人口的增加,这种属于生活消费的货币周转量也会逐渐增多。把2000亿元手持现金完全看作是多余的钱是不科学的。
要花钱的地方不少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看法:老百姓手里有钱,但不是太多;一些人手里钱较多,但他们只是少数。
然而,对老百姓来说,现在需要花钱的地方还有许多。今后10年,人民生活将从温饱走向小康,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提高,人们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消费品和服务,希望过上舒适、方便、充实的生活,这一切都需要增加人们的开支,花更多的钱。
与此同时,社会福利、保障、教育制度的改革将大大增加居民在住房、医疗、保险、教育等方面的开支,导致消费分流。目前,储蓄增长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居民为了适应这些改革、解决后顾之忧。
消费分流将使老百姓手里的很大一部分钱从购买消费品转向其它支出,而我们现在却面临着一个紧迫的问题:市场疲软,产品积压。要启动市场就需要老百姓多花一点钱购买消费品。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不解决好这个矛盾,就会影响市场的启动、经济的良性循环,也会加大住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困难。
解决这个矛盾,首先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只有收入水平提高了,人们才有能力扩大消费,才有能力承受改革。改革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有较大提高。前10年是建国以来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最快的时期。后10年国民生产总值将再翻一番,在此基础上要相应提高人们收入水平,否则人民生活实现小康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其次,住房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要考虑居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三者承担的原则,合理确定各自所承担的比例,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措施。比如,实行住房改革,要有个人购房贷款、分期付款、价格优惠、适当补贴等配套办法。
8000亿元并不可怕
一些同志把储蓄看成是一只时刻准备扑向市场的“老虎”,因而担心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会使这只“老虎”更加肥壮,更加危险。
其实,目前储蓄是相当稳定的。从储蓄的来源看,高收入者的钱占了很大比重。他们的消费水平已相当高,一般不会突然拿出大笔的钱投向市场。从储蓄的结构看,定期存款也就是长期存款占80%多,稳定性较高。从储蓄心理看,人们已从储蓄购物为主转向储蓄防病、防老、购房、解决后顾之忧为主。从储蓄的社会环境看,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稳定,不存在引发大规模挤提存款的社会诱因。
储蓄是一个流动的量,总是有进有出,有存有取,你取我存,我存你取,源源不断。在一定时点上它是8000亿元,但决不会8000亿元同时全部跑出来扑向市场。
储蓄实际已是一种积累,是把老百姓用于消费的钱变成了生产建设的钱。目前,银行贷款来源的70%左右是居民储蓄提供的。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储蓄将会不断增长。适时将储蓄转变为投资,将会带动经济更快发展。储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一只“老虎”,储蓄随着收入增加也不是养虎遗患。正确认识储蓄的性质,有利于我们采取正确的收入政策、消费政策、改革政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