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16
第5版(理论)
专栏: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启示
  柳茂坤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的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既是日本帝国主义新的武装侵略中国战争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以此为导火索,终于导致了1937年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浩劫和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痛苦。60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认真记取历史教训,对于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防止历史悲剧重演,具有重要的意义。
启示之一:落后就要挨打
“九·一八”事变决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有计划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的必然产物。
日本妄图吞并中国东北由来已久。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封建国家。1868年明治维新成功后,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提出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扩张主义方针,并逐步形成了分期霸占中国台湾、吞并朝鲜、占领中国“满蒙”(东北、内蒙古)、灭亡全中国、直至征服世界的大陆政策。经过中日甲午和日俄等战争,日本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行列,先后实现了霸占台湾和吞并朝鲜的目标,并发展成为一个封建帝国主义国家。从1911年开始,日本把主要侵略矛头指向中国“满蒙”地区。它曾四次与沙俄签订瓜分“满蒙”密约,两次策划“满蒙”独立运动,并大力扶持奉系军阀张作霖,妄图把“满蒙”从中国分离出去。随着20世纪20年代日本法西斯势力的崛起,以武力争夺世界霸权的欲望更加强烈。1927年夏,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正式确立了以武力夺取“满蒙”的方针。为此,日本一面大造“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等侵略舆论,一面积极进行战争准备,挑起各种事件。至1931年秋,日本抓住国际形势对其侵略有利的时机,终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这说明,“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有计划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它既是日本大陆政策关于占领“满蒙”目标的基本实现,又是其大陆政策关于灭亡全中国目标实施的开始,随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动几乎未断。
“九·一八”前,日本的本土和人口分别相当于中国的1/30和1/7。为什么日本这样一个小国敢于欺负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恃强欺弱。这个时候,日本虽然是一个小国,但已是世界五六个著名的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第一等的。在经济上,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已占到38.2%,年产钢228.9万吨;在军事上,虽然兵员数量不如中国,但武器制造、装备水平占绝对优势;在政治组织力上日本也是比较强的。而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大国,但却是一个弱国。经济十分落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小农经济占90%以上,工业经济占不到10%,年产钢仅1.5万吨;虽然兵员多于日本,但装备落后,官兵训练差。在政治组织力上,由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推行反共内战政策,继国民党新军阀连年混战之后,又以重兵“围剿”红军根据地,把国家搞得四分五裂,民穷财尽,犹如“一盘散沙”。国穷民弱,这就是日本敢于在中国横行霸道的一个重要因素。
“九·一八”事变和日本几十年的侵华史再次证明:落后必然挨打,强国才能御敌。以强凌弱,欺软怕硬,这是一切霸权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惯用手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不受霸权主义的染指,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根本出路就在于搞好本国的建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只有富国强民,才能有效地防止侵略战争,即使战争一旦强加到自己头上时,也能够置敌于死地。否则,难免不受侵略者的宰割和奴役,即使取胜,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启示之二: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不可能有抗战的胜利
“九·一八”的枪声,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从而为全国抗战的胜利展开创造了条件。
“九·一八”后,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深入和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各阶级之间、各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也随之逐步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从而带来了国内阶级关系和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团结御侮,抗日救亡”便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中国民众最中心最主要的问题”,“谁能在实际上证明他能解决这个政治问题,谁就能取得广大民众的拥护,谁就成为政治斗争的胜利者”。可是国民党却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民族投降主义政策,继续对内“围剿”工农红军,消灭异己,压迫群众,对外实行不抵抗政策,造成东北沦亡,华北部分主权丧失。国民党的倒行逆施,虽然给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带来了曲折和困难,但它终究阻挡不住人民要求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与此相反,处在反国民党“围剿”前线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全民族的根本利益,顺应时代潮流,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坚决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从“九·一八”后第三天起,共产党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指示、决议和宣言,宣布“对日战争”,提出了“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战略任务,号召全党开展群众性的“反日反帝反国民党的斗争”。以后,又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共产党这些举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逼蒋抗日”方针的推动下,在全国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冲击下,在国民党内抗日派的促进下,在华北事变后英美列强和国民党内亲英美派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迫使国民党从“五全”大会起,对日政策开始发生某些变化,但反共内战政策仍未放弃。直到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国民党才被迫接受了共产党早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随后,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又基本接受了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建议,从而使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初步形成,中国从此由分裂内战开始走上了团结抗日的道路。由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实际上已成为这段时间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政治领导者和组织者。中国政局的这一重大变化,不仅给日本的全面侵华政策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对全国抗战的展开、坚持和胜利打下了思想、政治和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真正代表者,她高举民族解放的大旗,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终于在以后的全民族抗战中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九·一八”和整个抗战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抗战的胜利,也就没有随后的民主革命的胜利。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华民族的选择。
启示之三:要反对霸权主义,警惕局部战争的产生和升级
“九·一八”事变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首次发动的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的重大行动。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十余年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迈出了法西斯国家谋求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旧秩序、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第一步,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在不到40天内就全面爆发,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源头就是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从“九·一八”事变燃起第一把战火,到1941年下半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经历了十年的演变过程,才由一个局部战争逐步演变成席卷三大洲四大洋共有61个国家参加的全球战争。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发动战争的德日意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市场已被瓜分完毕和英法美等老牌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垄断的情况下,处境十分困难;而它们的经济实力同主要争霸对象英法美相比,又相差甚远。这样,就决定了德日意在发动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时,开始不是把矛头指向英法美等主要对手,而是利用这些国家为保护既得利益所采取的绥靖政策,首先向中国、阿比西尼亚等一些弱小国家开刀,边打边积蓄力量,争取在整体经济实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取得军事实力的优势地位,将局部战争逐步演变成世界大战。
在局部战争向全面战争演变的过程中,法西斯国家的步伐虽然是缓慢的然而却顺利地到达了目的地;而整体实力占优势的反法西斯国家却未能阻止或推迟大战的爆发。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反法西斯国家不能团结一致,长期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法西斯国家又经常制造和利用它们之间的矛盾,挑拨离间,分而治之。“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的扩大,侵略与反侵略的矛盾逐渐突出出来,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团结起来,组成统一战线,共同制止法西斯的侵略,就成为时代的要求。为适应这一新形势,共产国际在1935年7月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苏联和各国共产党为建立集体安全体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英法等国热中于推行绥靖政策而告吹。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英法美政府所推行的一条纵容侵略、牺牲他人、乞求苟安的政策。结果表明,它绝非和平之举,而是促进战争之策。由于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使一些被侵略国家长期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而被法西斯国家各个击破,从而加速了大战的爆发,使世界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血的教训告诉人们,由局部战争慢慢地发展成为全面战争,是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一个共同特点。不论是中日全面战争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从“九·一八”这第一把火渐渐地燃烧起来的。因此,对局部战争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扩大升级,制止其战火蔓延,实为防止大战,维护和平的战略之举。历史证明,团结是遏制局部战争升级之本,分裂是加速大战爆发之源。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特别是具有一定实力的大国,要加强团结,反对分裂,结成广泛统一战线,才能有效地制止局部战争的升级和发展。当今世界与“二战”前有很大不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但是现代战争的根源——霸权主义依然存在,战争的危险并未完全消除。战后40多年来,世界各地曾发生过160多次局部冲突和局部战争。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且往往潜伏着大国插手干预的影子,这是现今世界不安定的重大因素。局部战争将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冲突形式。因此,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要团结起来,反对形形色色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警惕局部战争的产生和升级,维护世界持久和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