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蒙山小院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16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星光

  蒙山小院的故事
  周胜平
除夕,爆竹的炸响声此起彼伏,整个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中。
此刻,蒙山脚下的那座小院却显得冷冷清清。年轻的妻子忙里忙外,一个人张罗着包水饺,女儿燕燕趴在凳子上,专心地做作业。良久,燕燕抬起头:“妈妈,爸爸又回他的‘家’了吗?”妻子一怔,随后轻轻点了点头,又去忙她手里的活计。
记不清多少回了,反正来小城以后,全家就没过成一个团圆年。清晨,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硝烟味,家家户户开始演奏锅碗瓢盆交响乐,郑成福又和往年一样跨出了门,重复着说了好几年的那句话:“职工们牺牲了节假日,坚守在岗位上,我不去就不团圆了!”
团圆,团圆,在女儿的记忆里,你就知道自己那个“家”的团圆。小时候,每当逢年过节,看到别人家的小朋友穿着新衣裳跟着爸爸走街串巷那个尽兴劲儿,女儿多想也能让他陪着放一串鞭炮,但她回回都失望。每当这时,女儿总噘着小嘴,送给妈妈一双泪眼,妻子便百般哄她:“爸爸忙他的‘家’,咱忙咱的家,妈妈陪你玩!”
这里,便是他的“家”了。一排排宽敞明亮的厂房,一座座机器轰鸣的现代化车间,一条条国内最先进的行列制瓶生产线,一张张充满自豪和喜悦的脸……多么亲切呵,看到这些,他感到由衷的欣慰。多少酸甜苦辣,多少悲欢离合,都被这为之奋斗的事业冲淡了。十六年前,郑成福还是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优等生,学生联合会主席,老师再三挽留这得意门生留校任教,热心的同学也替他联系了北京某科研单位。而谁也没有想到,郑成福竟选择了父亲曾抬过担架、打过蒋匪的沂蒙山。
沂蒙山,英雄的山,也是穷困的山。郑成福不知想过多少回,才作出了那样的选择。
夜深了,他又踏上了熟悉的泥土路。半个多小时后,在距县城三十多里外的分厂,职工们奔走相告:“厂长又来看我们了!”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他燃放了喜庆的烟花,与职工们一一寒暄,握手拜年,直到晨曦初露,又赶回总厂慰问职工。斗转星移,春节当班的职工换了一拨又一拨,他看望了一拨又一拨。职工们动情地说:“有这样的领头人,我们怎能不加劲干呢?”
新的一年到来了。在郑成福的小院,妻子庄重地斟满一杯酒,恭恭敬敬地端在父母的遗像前:“爸、妈,原谅成福吧,他实在……”
那是两年前的事了,1988年秋,正是新项目建设最紧张的时候,郑成福接连收到了家中拍来的加急电报:父病危。他看看厂里投资523万元扩建的抗生素瓶车间,毅然把电报掖进了兜里,悄然回到了工地。就在这年年底,厂里的扩建项目正式投产了。1989年,这个车间实现利税560万元,当年收回了全部投资。这,就算对为革命抬过担架的老人最好的报答吧!
“砰砰”,有人敲门。拜年的来了,妻子忙不迭地招呼,一边道着歉意:“每次都是你们来看成福,而他却不在家……”对这些,大家并不计较。但当看到老人像前那杯水酒和孤孤单单的母女二人,一位来客显得很激动:“就算成福不懂人情世故,怎么对老人孩子也如此狠心?”
但是,许多人却说,郑成福是一位好党员,是党的好干部,沂蒙山的好后生。当听到这些暖人的话语,当看到山东药用玻璃总厂在全国同行业夺得了四个第一,率先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时——
郑成福只是憨憨地一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