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一镜高悬启后昆——从一套丛书的出版看老一代人对后代的深情寄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18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一镜高悬启后昆
——从一套丛书的出版看老一代人对后代的深情寄托
新华社记者 董践真
一面历史明镜——我国第一套大型《九·一八事变丛书》,在“九·一八”事变60周年前夕高高悬挂起来。
为这套丛书的出版,邓小平题写书名。江泽民、杨尚昆、邓颖超都分别题词。9月7日上午,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书记处书记丁关根,在百忙之中来到人民大会堂,与我国部分著名史学专家、出版专家、老将军,纵谈出版此书的意义所在。李瑞环指出:在国际风云变幻、国内面临艰巨任务的特殊形势下,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近代史教育,使全国人民更加振奋、自强、团结,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显得十分迫切。
一套丛书的出版,牵动了这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引起社会各界如此众多人们的关注,这在新中国出版史上还是罕见的。
“不懂历史,就不懂建设”
昏暗的灯光下,一位79岁、一位76岁的白发老翁,正埋头伏案、字斟句酌地修改一篇稿子,写字的手有些颤抖。长长的两个多小时,稿纸的四边空白处补满了一行又一行蝇头小字。
这二位老人都是现任中顾委委员。76岁的是郭峰,原辽宁省委第一书记。79岁的是宋黎,原省政协主席。他们正在合作修改参加《九·一八事变丛书》出版座谈会的发言稿。
“不懂得中国历史,就不懂得如何建设中国”,这是参加《九·一八事变丛书》出版工作的老同志们的共识。去年夏秋时节,吕正操、郭峰、李荒、宋黎,应辽宁省新闻出版局的邀请,担任了这套丛书的出版顾问。他们从这套丛书编委会的组成到书稿编写中注意的问题,都有过极为重要的指导意见。
郭峰经常叮嘱出版局的同志要不断加深对小平同志“10年失误,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的理解。在我们同他交谈时,他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自己在读小学时唱过的歌:“日本小鬼真正完,夺我旅顺大连湾,12年(民国12年)3月26日,期满了他也不归还!”他深有感慨地说,爱国主义教育在青少年时期打下的烙印最深。
宋黎是“九·一八”事变的目击者和东北群众抗日的组织者之一。他目前已没有精力参加别的活动,但关系青少年教育的活动则有请必到,每到必讲。他深情地说:“孩子们只有懂得了历史,才能看清西方反动势力的实质,才能懂得为什么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这样的社会主义。”
年已86岁高龄的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吕正操,对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他深情地对辽宁省新闻出版局的同志说:“经历过‘九·一八’这件事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我们老一辈人不讲,谁还知道?!把这段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用丛书的形式记载下来,教育后人,让子孙后代不忘国耻,是我们的责任。”为了出好这套书,从确定选题到丛书出版后的宣传,他都提出了很宝贵的建议。
“教育后人,责任在肩”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辽宁。辽宁一些“老出版”深感有责任向国内外提供一部关于“九·一八”的权威性信史。
去年春,省新闻出版局提出这个出版计划之后,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视,确定把它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充闾和副省长林声出任了丛书的主编。他们主持编委会对丛书编辑工作提出4条原则:政治与学术两个视角进行研究、积累、鉴别、取舍;事实说话,信而有证;同时顾及国内国外读者;获取学术研究成果和宣传教育效果双丰收。在这4条原则指导下,出版局组织起了一支有较深造诣专家学者组成的作者队伍。
当书稿进入终审阶段,两位主编在繁忙的工作之中审稿、改稿,或在出差的途中,或在深夜的灯下。一次,副省长林声审阅书稿已至深夜2点多钟,大脑的兴奋却仍未止息,于是即兴写下了一首诗:“一镜高悬启后昆,志图如铁铸昆仑。千秋钢鉴血书就,长城万里壮国魂。”
身居京城的出版家戴文葆,年近古稀,正担负着一项重要紧迫的编辑任务。听说《九·一八事变丛书》的事后,冒着酷暑天气义务审了几十万字的书稿,并详详细细地把自己的十几条修改意见写成了一份20页的书面材料。当辽宁的同志向他表示谢意时,他却认真地说:“应当得到感谢的是你们。你们干了一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事。”
辽宁省内外一些史学专家对《九·一八事变丛书》的关注,更是别有深情。辽宁大学教授陈崇桥负责通审丛书全部稿子,在史实、观点上把关。他夜以继日,一丝不苟,有的章节甚至审阅多遍,使书中每一字、每一句尽量达到事实准确无误。他说:“累点苦点算不了什么,为教育后人的事业尽一份责任,是我晚年的心愿。”
经过社会各界齐心努力,艰苦奋斗,仅一年时间,一部由6卷、近250万字组成的“九·一八”大型丛书问世了。我国一些著名史学专家和出版专家给予它高度评价,认为达到了既有教育意义,又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政治性与学术性统一的一流水平。
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辉,一套丛书的出版凝聚了党和国家以及中华民族对后代的深情寄托——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