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服务,待开发的消费领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20
第2版(经济)
专栏:消费广角

  服务,待开发的消费领域
本报记者 潘岗
“下班比上班更忙”
“下班比上班更忙”,几乎是当今所有中青年双职工遇到的问题。
下班途中买菜、取奶,走进家门洗菜、做饭、看孩子,等孩子睡后洗衣服,好不容易盼来个星期天,又得购粮、打油、买鸡蛋……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家务劳动占去了工作之余的大量时间。据上海市500户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每天在家务劳动上花2.85小时的占23%,花4.28小时的占15.7%,花5.7小时的占14.2%。平均每人每天约花3.2小时,占去一天时间总量的13%。
繁重的家务劳动,使得职工几乎无暇辅导子女和自学、娱乐。华北某市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职工平均每天用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看报的时间仅有34分钟;而上海调查显示:500名职工中辅导子女时间支出为“零”的就有266人,占57.2%。
怎样才能把职工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如何解决人们生活中那些费时、费力、费神的问题?人们把希望寄托于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
发展滞后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社会服务业发展滞后,结构也不合理。1989年与1985年相比,全国每千人平均占有零售商业网点仅从7.4个增加到7.6个,饮食业网点持平,服务业网点则有下降。
在服务业中,宾馆、高级饭店、彩扩发展较快,而人民群众需要的浴池、修理、早点铺等行业严重不足。1988年全国国营浴池只有1565个,比1979年减少16.1%;理发店3177个,减少23.4%,且还在不断萎缩。前几年群众购买的彩电即将进入集中维修期,但目前维修力量薄弱。至于搬家服务、室内装饰、送货上门、上门洗衣做饭、辅导自学等,这几年虽说“从无到有”,但发展速度、规模实在不如人意。
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结构中,劳务消费已占到个人消费支出40%左右,而我国目前居民平均每人的劳务消费仅占个人消费支出的4%左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服务业发展水平低,造成就餐难、洗衣难、理发难、入托难、请保姆难、受教育难、娱乐难,等等。同时,也使居民消费过分集中于商品上,消费领域狭窄。
前景广阔
我国发展社会服务业,前景非常广阔。
首先,我国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学毕业生需要就业,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也越来越多地涌向城市寻找职业,这都为发展社会服务业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来源。生活服务业有机构成较低,其中洗衣、做饭、搬家等劳务,正好适合农村来的劳动力。
其次,城镇职工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仅对传统的商业、饮食、修理等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为节约时间需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等,同时也产生了利用闲暇时间从事娱乐、交际、自学、美容,以及室内装饰等新需求。有人测算,我国每年有1000万对青年男女结婚,仅为结婚提供场所、礼仪用品、小乐队、摄影、摄像和司仪人员等,就是一个很大的劳务消费市场。
第三,经过几年实践,各地已初步建立起劳务劳动服务中心、保姆市场、家庭教育服务中心等为劳务需求者和提供者牵线搭桥的组织,不少地方的劳动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服务业的劳动保护、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等方面的政策、条例。这些,都为人们的劳务消费提供了来源和保障。
积极扶持
我国社会服务业发展缓慢,除了人们对服务消费的全貌不甚了解外,还有一些观念上的障碍和政策上的问题。
不少人认为,服务行业是非物质生产部门,本身不创造财富,不承认服务性劳动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必要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有人认为雇人干活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有剥削之嫌,不承认劳务消费的出现是社会分工日趋细密的结果。受其影响,近几年仍有人自觉不自觉地把服务业当作可有可无的“副业”。
可见,要使服务业有一个大发展,除了更新观念外,还要给这个行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进而通过优质服务参与市场竞争。
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来说,应该树立起“市场需要什么,就供应什么;需要多少,就供应多少”的观念,不断开拓服务项目。在服务产品的价格确定上,不能仅从服务单位的角度去考虑,而且还应从顾客的角度去考虑,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服务产品的需求,促进生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