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多姿多彩的“两白一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21
第2版(经济)
专栏:

  多姿多彩的“两白一黄”
本报记者 班明丽
如今人们吃的口味高了,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不但讲究高档多样,还讲究省时方便。就拿人们一日三餐的主食来说,已不仅仅是大米饭、馒头、窝头,这样的“两白一黄”了。不信,您到北京城各处粮店正在举办的粮油食品展销会走一走。
五彩缤纷的“转化”
9月16日,北京市朝阳区粮食局开设的两个展点,云集了出自全区粮食企业的杰作。高粱、小米、莜麦面、玉米?……这些粗粮经过细细加工,身价倍增,喷发着阵阵香气;用它们制做的玉乳快餐粉、高纤维疗效粉、速溶绿豆汤及豆类小食品,特色各异,营养价值不凡,成为人们的新口福;宽细不等的各种切面、馄饨皮虽为常见,似象牙项链上颗颗链珠的富强粉疙瘩却令人耳目一新;最受欢迎的仍然当属大路货馒头、包子、烧饼、蒸饼、蜂糕……顾客排队不断,有多少卖出多少。枣年糕、炸馓子、朝鲜冷面、江米粽子应有尽有。各种糕点可与一些专业生产厂家媲美,约有140个品种。
不少人大包小包地购买,急切心情不亚于看中了高档工业品。有的品种几小时就脱销了。家住团结湖东里4号楼姓李的离休干部,提着一袋荞麦面,高兴地说:“我和老伴都爱吃杂粮,到饭馆吃3两要花两元多,这儿一斤才八九角钱呀!”
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不仅讲究副食品的丰富,也要求主食品多样化。这正是当今人们追求提高生活质量趋势在吃的方面的一个反映。搞“粮食转化”,丰富人们的餐桌,粮食企业大有可为。北京市1990年的粮油食品产量从1978年的4215.6万公斤,发展到2.4亿多公斤,增长4.7倍。品种已有8大类170种。城市居民口粮里有40%甚至一半,吃的是粮食再制品。
“粮食转化”也有利于形成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良性循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贵在一个“众”字
每天三顿饭口,团结湖南粮店格外忙碌,不是买粮人多,而是吃饭者踊跃。门前临时搭起的简易柜台,几只普通锅碗,引得不少行人驻足。中午不到1小时,几十公斤现做现卖、香气扑鼻的炒面、馅饼销售一空。粮店开办快餐1个多月来,天天如此。
“您常来吃饭吗?”一位戴眼镜的顾客答:“常来。天气刚凉快还不想做饭。”一位工人模样的同志津津有味地吃着馅饼,直说方便。一个“小黄帽”跑来,是在这个粮店包伙的小学生。
现在,北京市已有一半、约500家粮店设有大众化的蒸、炸、烤、烙、煮、炒等快餐,花一两元钱就能吃上一顿可口饭。不少粮店还经常根据群众需要增添新鲜品种。石景山八角粮店主随客便,顾客可以自带原料烤制蛋糕,根据个人的口味加调料;朝阳区粮食局瑞年食品店的牛肉面、烤馒头,引得不少人连休息日也不做饭了。
不论消费需求呈现多么复杂的层次,中低档次的消费仍会长时期成为消费的主流;不论食品业新品种如何多样,一日三餐仍然谁也离不了。因此,“大众化”应是粮店的经营方向,物美价廉的“一日三餐”是主攻目标。
冲出门去,“国营”!
个体小吃部、快餐摊,几乎封住新源里粮店的大门。就在这个体商贩的“包围”中,8月15日,“新源里粮店小吃部”几个大红字,赫然出现在粮店门前的亭子上。仅有26平方米的空间,4张桌子,不过是早晨卖豆浆、油条,白天卖馅饼、包子,可竟使不远处的个体摊一天没卖出馅饼。过几天,卖包子的小贩也没了踪影,有的干脆换牌改产,到粮店去吃饭。
粮店和粮管所的同志感慨地说:“看来,‘国营’在人们心里的份量没轻啊!咱‘国家队’该‘上场’了!”
虽然小吃部经营水平还不算高,但粮店毕竟打开了封闭的大门。面对商品经济发展,如果粮店还只是发票证、卖口粮,对市场与竞争无动于衷,粮食经营体制就是不健全的肌体,长此下去,连自己生存都成问题。
现在,国家对平价粮补贴的包袱越背越沉,每年约占整个财政收入的20%,1990年达470多亿元。“七五”头4年,粮食流通补贴是同期财政对农业投入的4.5倍。粮食企业开展成品加工,可以提高粮食经营效益,减少财政补贴。
“一日三餐”是个大市场,“两白一黄”潜力深广。
(附图片)
文上照片为北京团结湖南粮店门前的粮食成品摊。
本报记者 徐建中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