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购书热潮席卷羊城——第四届全国书市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21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购书热潮席卷羊城
——第四届全国书市侧记
本报记者 李泓冰 新闻出版报记者 郭晓红
9月上旬,广州卷起一阵购书狂潮。在为期12天的第四届全国书市上,55万读者抱走了价值1160万元的新书,定货额高达4000万元,创下历届全国书市售书总额之最。
羊城人对书市的热潮,有如饥饿的人群扑向一块面包,书市门票成了当时广州最抢手的票券。书市办公室整天铃声大作,全是要票的,以至于后来接线员小姐干脆代告:“一张票也没有了!”售票处排队购票的长龙一直从8月31日蜿蜒到9月11日。广交会展销场馆尽管多达9000平方米,但跻身人海与书海之间,根本不可能悠闲地选书,只能身不由己地一边随着人流涌动,一边手疾眼快地抽出自己要买的书籍。书市濒临尾声时,各展馆书架几乎被抽空,一些外地出版社为了创下名头,不惜血本,空运书籍来粤。在广交会展馆保安部工作了11年的小袁叹道:“从没有哪次展览这么热闹过。”
面对如此盛况,不独外地记者始料未及,“大跌眼镜”,连当地报纸电台也连连惊呼“广州人搬走一座大书山!”令广州人扬眉吐气的是,本届书市改变了广州人只有生意眼没有知识眼的形象,也使一直抱怨图书市场疲软的广州出版发行人员惊觉:原先竟忽视了如此庞大的读者群!广东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朱仲南一语中的:“这次书市的读者踊跃程度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从实干型正向开拓型发展,人们读书也从消遣型向求知型转变。广东经济上去了,需要大批人才,没有知识不行!”
老朱确是有感而发。在书市根据零售量评出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人民出版社)、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央党校出版社)等“十大畅销书”,从中可以看出,广州人的读书品味颇为不俗,工具书、政治理论、文学名著、社会科学、古籍各类均有热门书。对此许多外地出版社是估计不足的。辽宁人民出版社带来150套《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著作大辞典》(上中下三册),本来只打算作为展览用,谁知开幕第一天就一抢而空。财大气粗的广东人有时确是出手不凡,南海县一个农民拍出5.4万元买走一套《四库全书》,说是要传诸子孙。
历来搅得出版社负责人心情复杂的通俗读物却销售平平,相反,如果说本届书市有什么突出热点的话,那就是将高头讲章浅吟低唱的连环画系列。或许是受热透海峡两岸的“蔡志忠漫画”的启发,浙江出版界的《绘画本中国通史》、《孙子兵法连环画》、江西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资治通鉴连环画》、《史记连环画》纷纷在书市亮相,备受青睐,都是上柜不久,即告售罄。
以人均年购书额24.47元而高居全国之首的广州人(全国人均4元),已不再饥不择食,对图书装帧也颇为挑剔。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世界文学名著丛书”暗金色塑胶封面十分典雅考究,尽管价格不低,仍购者踊跃。广州某中专的管理干部小黄一次就买了《高老头》、《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等七八套,她扶着被汗水冲得频频下滑的眼镜,忙里偷闲地对记者说:“这几种书有的我有别的版本,都翻破了。这次买回去放在书架上看着也舒服!”当然,说起装帧的讲究、纸张油墨的质量来,第一次参加全国书市的港台版图书是独领风骚的,每一本书都像一件艺术品,精致鲜亮得让人不忍释手。但大陆读者细看那高得离谱的书价便不敢问津了,同样厚薄的书比国内要贵10—20倍。所以,我们一些出版社一边算着读者腰包的承受能力,一边千方百计给新书梳妆打扮的劲头,就十分让人感慨赞叹了。
本届书市确实也借重了广州人的“生意眼”。图书广告大战,新闻发布会爆棚,书商们拉书稿、争订户的紧张程度,海峡两岸版权贸易之活跃,都是空前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