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携手前进——访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25
第4版(要闻)
专栏: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携手前进
——访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新华社记者 徐祖根 周重要
读过世界近代史的人都知道,西欧和美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是通过掠夺和奴役亚非拉少数民族而发展起来的。黑人被贩卖,印第安人遭屠杀……构成血与泪的编年史。
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少数民族却是另一种命运。记者近日访问了聚居着二十几个少数民族的云南省,欣喜地看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不仅没有牺牲少数民族的利益,相反却带动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发展。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民族文化素质提高,从刀耕火种状态跨进了祖国现代化建设行列。
庄严“誓碑” 幸福起点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召存信,解放前夕是当地封建领主的最后一任“丞相”。他回顾云南少数民族近40年的历史,欣喜万分。40年前,他和刚获得解放的滇南各少数民族代表,聚集在普洱县城,庄严地立下一块“誓碑”,上面刻着:“我们26种民族(家支)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意,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
40年后,召存信和当年共同立下“誓碑”、如今还健在的6位老人一起,于今年元旦再次欢聚碑前。7位老人感到由衷的自豪:历史已经证明,40年前他们代表各族人民作出的选择是正确的。这块碑是幸福的起点。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使云南边疆各民族团结一心,在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里,携手奔向现代化。
发展交通 打破阻隔
几千年间,云南的民族纠纷不断。一个原因是封建统治者、国民党反动派和外国帝国主义分子的挑拨;另一个原因是高山阻隔,交通不便,互不了解。
召存信州长告诉记者,西双版纳解放前最先进的交通工具是一辆自行车,那是商人用马帮从几千里外驮进来送给傣族首领的。首领很喜欢它,但只能在庭院中骑着玩,因为那时候西双版纳没有公路。
解放后,党和政府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投资修建边疆公路5万多公里,使少数民族地区98%的乡镇通了公路。
边疆的天空也架起了“五彩路”。解放后云南新建的3个现代化航空港,都在少数民族地区。它们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机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嘎洒机场和思茅机场。
电,在这里起的作用尤为神奇。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电力工业年发电量超过50亿千瓦小时,90%的乡镇通了电,隆隆的机器声宣告云南少数民族进入工业时代。党和政府还拨出专款,在这里安装了电视地面接收站,电视机把少数民族带进广阔天地,在“世界真奇妙”的感叹声中,接受着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
记者访问了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解放前这里民族矛盾尖锐,彝族、哈尼族只能以山为家,傣族则在山脚结寨而居。山上难以发展农业;坝区干热,有数万亩农田因缺水而荒芜。解放后,党和政府投资并组织3个民族的同胞共同在山区修建水库,灌溉坝区土地;又在坝区建起4个现代化糖厂。山上的彝族、哈尼族同胞被接下山来,与傣族群众共植甘蔗,通过为糖厂提供原料来摆脱贫困。现在,全县蔗田扩大到6万多亩,年人均纯收入643元,解决了温饱问题。
记者走进元江县者嘎新村,这个从山上搬下来的彝族村寨,如今盖起了一排排新瓦房。50来岁的彝族妇女杨先玉领着我们参观她的新居,5间崭新的瓦房,面积90多平方米,客厅里摆着电视机,院子里停着拖拉机。她笑眯眯地说:“要不是共产党、社会主义,山下哪有我们彝族人走的路啊!”
披荆斩棘 携手前进
从50年代中期起,为了建设新中国自己的橡胶工业,突破西方的封锁禁运,一批又一批以汉族为主的农垦大军从内地来到西双版纳建设国营农场。他们驱虫豸、斩荆棘,在亚热带荒山野岭开垦橡胶园。农垦大军每前进一步都不忘当地少数民族。农场建电站,昔日火塘照明的傣族竹楼有了电灯;农场筑公路,昔日人背马驮的哈尼山寨用上了汽车。
农垦大军还帮助当地少数民族开垦橡胶园,为他们提供资金,橡胶苗、芽接条以及胶碗、胶舌、胶桶、胶刀等生产用具。各农场还派出技术人员去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进行技术指导。如今,西双版纳少数民族橡胶园已发展到57万亩,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云南全省180多万亩橡胶园中,有80多万亩是少数民族群众经营的。
40年来,党和政府为这里的少数民族发放了上百亿元的救济和补助,提供100多亿元建设资金,云南少数民族工业年产值已近50亿元。少数民族成为云南制茶业和制糖业的主力军,茶叶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一半,甘蔗和蔗糖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80%。
发展教育 展翅腾飞
基诺族有个传说:基诺文字是写在牛皮上的,在一次大迁徙中,因为没有粮食,只得把牛烧烤了填肚子,从此基诺族失去了文字。
悲惨的故事反映悲惨的过去。解放前,云南20多个少数民族9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
解放40年来,党和政府在这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成了从寄宿制小学到中学、中专直至大学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全省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生有197万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1.5%。
记者在云南边疆行程几千公里,到处看到各种科技培训班、实用技术学习班,一大批科技人员活跃在村村寨寨。
在基诺山,基诺农民学会了种植橡胶、栽培砂仁的技术。小凉山的彝族农民学会了水果栽培、香料种植和家具制造。
在哀牢山、横断山、无量山……已涌现出一批现代化的商品生产基地。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