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为了中华的振兴——记朝鲜族企业家崔秀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2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为了中华的振兴
——记朝鲜族企业家崔秀镇
王健男 崔华
会场十分安静,他的话吸引了所有的人:“哪怕你是一位扭转乾坤的伟人,哪怕你是一位成就斐然的学者,哪怕你是一位三军统帅,哪怕你是原子弹的发明家,都曾经是一个无知的孩子,是教育把你从混沌中引导出来。一切热爱民族的人,请热爱教育吧;一切忠于祖国的人,请支持教育吧!”讲话者不是教育局长,不是政工干部,而是一位朝鲜族企业家,他叫崔秀镇。
与众不同的目光
崔秀镇,今年42岁。童年,他在上小学当少先队大队长时,深受雷锋精神感染,酷爱读书,成绩也不错。但因“文革”,只读到初中二年级便与课堂告别。此后又由于出身不好,饱受磨难。是粉碎“四人帮”与改革开放,才使这位朝鲜族汉子重获新生。1985年7月,他在哈尔滨创办了由朝、回、蒙古、满等6个民族组成的黑龙江省民族经济开发总公司。
该公司几年来按照党的政策办事,讲究信誉、诚恳待人,经济效益蒸蒸日上,成为朝鲜族同胞自己办的最大的集体企业。
企业有了钱,怎么使用呢?崔秀镇与公司职工讨论,定出的方针是:一国家、二集体、三个人。崔秀镇提议一定要拿出资金扶助教育事业。
下这样的决心首先来自他自身的经历。创办公司之后,作为总经理,他深感既需要懂政治、懂哲学、懂外语、懂经济,还要有丰富的商品知识与较高的管理能力,才能担起肩上的重任。而他过去没能读大学,深受现有知识的局限,他通过努力学习悟出这样的道理: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急需不同层次的人才。知识越多,水平越高,视野越开阔,贡献才能越大。
其次是来自扶贫的实践。崔秀镇是个有情义的人,他来自朝鲜族农村,不忘乡亲,企业发展后,他积极投资扶贫。可在此过程中,他发现,贫穷与愚昧紧密相联,发展教育才是振兴中华民族之本。
再次则是来自外界商人的行为。有一次他看到一份外商寄来的在中国招募劳务的计划表,其中一个条件是:应征者知识水平越低越好。说穿了,外商要的不过是廉价劳力。真让崔秀镇心口发疼。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知识与人才的竞争;不把教育抓上去,振兴是空话!
困难时刻见真情
1988年8月,崔秀镇的公司拿出20万元成立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教育基金会,当年底又增拨了30万元,用于扶植全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接着,又先后答应给多所民族学校投资改善办学条件。这年还有两位女同志为筹办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儿童艺术节活动来找过他,崔秀镇说:“文化艺术修养是应从儿童抓起,可现在我公司底子薄,这次缺2万元我们补上,第二届艺术节全部由我们公司来承办。”
然而,1989年,市场疲软,他们的公司同样受影响,经济陷于困境。公司职工在崔秀镇的感染下,任劳任怨,广开门路,搞活贸易,开源节流,稳步前进,对教育事业的支援仍是一丝不苟。
人民大学一名大学生弃学从商,得意洋洋地凭着牌子到公司谋职。崔秀镇一听就冒了火:“谁供你上的大学?半途而废你对得起谁?我们这儿不要你这样的人!”一年后他在北京街头与那位青年相遇,大学生向他深深鞠躬。崔秀镇说:“上回我言重了。”大学生却感激万分地说:“那次你刺激了我,我又返校读书,现在毕业了。”
当不知名的孩子求学有难时,他拿出自己的钱去援助他们,但他又清醒地知道,一个人一个人地帮,只不过是一个慈善家,扶助教育要从大处着眼。
就是在公司的困难时期,崔秀镇提议,经公司研究决定给省少数民族教育基金会捐资100万元,1990年又增加至200万元。同时向密山县连珠山朝鲜中学捐4万元改造危房;向延寿县朝鲜中学捐72万元翻建综合楼。当那两位为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儿童艺术节奔波的女同志再度来到他眼前时,他签了公司出18万元承担全部费用的协议。
为了发展朝鲜族文化教育,哈尔滨市政府拨款120万元修建第一所朝鲜族幼儿园,但资金仍不足,崔秀镇主动提出承担30万元。经过一捐再捐,公司无论如何也拿不出这笔钱来。有人劝他:“你得先想自己的企业。”崔秀镇说:“咱国家大,办好教育,光靠政府不行,企业出点实力,大家动手,教育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能振兴。”
奉献哪能要名利
至今,崔秀镇领导的公司已为教育投资400多万元,崔秀镇个人也拿出了不少钱。很多人写信感激他,许多人赞扬他。然而,这不是崔秀镇需要的。
公司出资200万元创办“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教育基金会”,有人说:“既出了200万,何不叫崔秀镇教育基金会,也为企业与企业家扩大社会影响。”可他不同意,他说:“我崔秀镇一个人能做什么大事?用我的名字就限制了基金会吸收外来资金,如果有人投资比我们公司多,我高高兴兴地把董事长让给他!”
今年8月,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儿童艺术节开幕式上,当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们想见见这位出色的企业家时,他却登上南下的飞机,为他的公司奔波去了。
他过着朴素的生活。在他带动下,公司有良好的风气,没有办公楼,大家先在一间24平方米的平房办公3年,后搬到一家普通旅馆办公。3年来,职工工资保持一般企业水平,奖金严格按规定发放,可大家毫无怨言。他们为自己能为中华的振兴做贡献感到自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