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为了那个永恒的星座——电影《周恩来》拍摄花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21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长廊

  为了那个永恒的星座
——电影《周恩来》拍摄花絮
向兵
一桩桩“一模一样”
4月28日,剧组正在中南海毛主席故居拍摄中美建交的戏。突然,李鹏总理来到拍摄现场看望大家。他一进来看到室内摆满古籍的书架,惊奇地问:“主席书房的书不是都存起来了吗,你们从哪儿弄来的?”
剧组人员听了这话都高兴地笑了,他们请李鹏总理到近前看看那些书。李鹏总理来到书架前打量一番,7个大书架上一摞摞的线装书,从外观到成色都和当年一模一样。剧组人员介绍说,这几千册书,都是道具人员用了几个月时间,完全依照线装书工艺流程,先刻版,再印刷、裱封、线装成册的,连书套上的骨签也是亦步亦趋精制而成。李鹏总理听后饶有兴致地从书架上抽出几本书来一看,果然,这些典籍都只有半截。道具师说是为了减轻重量。
剧组道具人员为电影《周恩来》做的道具里,还有一桩颇为得意的绝活。周总理办公室一个笔筒是空军战士用打下的美国U—2侦察机残骸做出来送给周总理的。郭大刀天天对着这照片上不清晰的浮雕琢磨,终于用一锭合金钻,一刀一刀地削、刻、镂,用半个月时间做出了这个笔筒。后来剧组进周总理办公室实景拍摄,周总理秘书见了这个笔筒,赶快拿出真笔筒来,一比照,他惊讶地叫了起来:“简直一模一样!”影片《周恩来》所追求的历史环境的质感真实,正是从这一点一滴的“一模一样”中透露的。
化妆大师“票”林彪
中国电影化妆学会会长王希钟这回进《周恩来》剧组,是专门为王铁成变得像周恩来而来。没料到这位打1954年起就一门心思搞化妆的化妆大师,临老了却“票”了一出“林彪”。
当初,丁荫楠为了找到“林彪”,让他的副导演跑了小半个中国,在影视界内外挑了个遍,最终也没看上一个合适的。剧组里的另一位化妆“大拿”颜碧君老太太提醒他:“我看王希钟挺像林彪。”丁荫楠再回头打量王希钟,别说,还真有那么点意思——一样的身架,一样的秃脑门、八字眉、鹰勾鼻、尖下巴……就这么着,王希钟王老师成了“副统帅”林彪。拍摄周恩来在毛家湾会晤林彪时,王铁成扮演的周恩来谈笑自如,惟妙惟肖;王希钟扮演的林彪这时该以一双捉摸不定的眼睛,环顾左右,而王希钟却两眼死盯着“周恩来”脸上那些贴上去的发套、眉毛、嘴唇。这怎么行,丁荫楠忍不住叫了“停机”,他想给王老师说说戏。王希钟可好,一听停机便赶快站起来,掏出小刷子忙活着在王铁成脸上“修妆”,然后满意地对导演说:“可以了,接着拍吧!”丁荫楠和周围的人都搞得哭笑不得,没办法,积习难返。
“毛主席专列”往哪开
电影《周恩来》里有一场“九·一三”事件前夕,毛主席南巡路上接见三军代表的戏,要在火车上拍。
剧组没费多大周折就获准使用毛主席专列,可超负荷运转的铁路线,哪容得下一趟临时长途车。开往天津、石家庄等地,又没有江南风光。铁道部门真帮忙,他们主动提出京郊有个废弃的环线铁路试验基地。二十几里长的铁道两边水田成片,活像江南景色。为此,铁道部门动用了数百号人。拆除的路轨要抢修好,几十个路口要派人打信号,扳道岔。专列上的车、餐、乘人员也得全部出动,列车长还得拿着报话机跟在导演身边。丁荫楠说“要拍了”,车长就得告诉司机车速多少,保持多长时间。“毛主席”要眺望窗外了。车长又得喊:“开上去,时速60公里。”就这样,一列国家领袖的专用车,在环线上折腾了一天。末了,一分钱不收。
丁荫楠说,这全凭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那是中国人心中一个永恒的星座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