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发展经济的基础在于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22
第5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征文

  发展经济的基础在于教育
中共浙江省东阳市委书记、市长 童德成
振兴教育,重视人才,是强国富民的关键,是发展经济的根本。江泽民同志指出:“现代化建设在本质上是世界上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经济竞争,而现代经济竞争本质上又是科技竞争、智力竞争,邓小平同志说过,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基础在教育。”
东阳重视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被誉为“百名博士汇一市,千位教授同故乡”的“中国教授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通过回顾东阳教育及经济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必须进一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为,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而无论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还是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因此,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始终把发展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并采取了各种有力措施,切实促进全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正由于如此,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教育与经济一直保持协调发展的趋势。近10年来,东阳市平均每年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超千人;现有职业中学11所,职高生占高中段学生总数的43%;创建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45所,累计受训22万人次;全市农村12至40周岁的少年壮年非文盲率达97.9%。
基础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为了抓好基础教育,我们在指导思想上实现了三个转变:从就基础教育抓基础教育,转到为提高全民素质抓基础教育;从单纯靠考试成绩与升学率评价学校与教师的“单一型”质量观,转到确立培养各类中、初级人才的“多维型”质量观;从单纯为升学服务的“一条路”、“一座桥”式的教育结构,转到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结构,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抓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是政治建设,每年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分市、区、乡三级抓教师的政治学习,同时抓好党的组织建设。其次是业务建设。几年来,举办中、小学校长及党支部书记培训班48期,受训达1500多人次;教学骨干培训班45期,累计受训2000多人次;同时还以函授、脱产培训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中全市的2700余名小学教师已人均轮训2.6次。二是抓教育网络建设。建立教研一条线,市、区、乡(校)均设有教研大组或教研组;成立了教科所,探讨教学的教改方向和难点、重点问题。三是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为了把有限的人、财、物用在刀口上,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办学效益,我们在1980年至1990年的10年间,以10万人口设一所高中,2万人口以下设一所初中的原则,撤并了高中4所、初中30所、小学250所。四是加强实验教学。为了改变农村中学学生在黑板上做实验的状况,于1981年创办了21个农村初中实验中心,并投资36万元添置仪器,每个实验中心负责4所乡初中的实验,结果只用一年半时间,就解决了原来需要36年才能解决的全市农村学校“做实验难”的问题。国家教委于1983年在我市召开了“全国农村初中实验中心现场会”,向全国推广东阳的经验。
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工业系统大力开展就业、岗位培训及文化基础教育培训,严格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农业系统开展农科教统筹,大力推广农业应用技术,使“燎原计划”、“丰收计划”与“星火计划”合理配套,有机结合,促进农村的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此外,我们还特别注重在建筑系统和乡镇企业中开展成人和职业教育。建筑业是我市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从业人员近10万人,但1986年以前工程技术人员不到总人数的0.5‰,实为一支“体力型”、“经验型”的劳动大军。针对这种局面,我们狠抓了职工的素质提高,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全市建筑队伍已基本实行了从“体力型”向“智力型”的转变。5年来,在全国各省、市创建优质工程千余项,1990年被列为国家建筑劳务基地,开拓了科威特、苏联、新加坡、德国等多个国外建筑市场,已基本形成了“立足本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态势。目前,我市的乡镇工业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3%,但如何提高乡镇企业的整体素质,这是关系到全市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为此,我们积极引导,采取相应的倾斜政策,以促使乡镇企业增加智力投资,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全面提高企业素质。通过几年的努力,许多乡镇企业已走上依靠科技教育发展生产的轨道。如,我市横店企业集团公司,对教育舍得花本钱,从1984年以来共计投入260余万元,用于培养人才,进行岗位培训。该企业由于注重教育,重视人才,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素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欧、美、日、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该企业工业总产值近2亿元,跻身于全国乡镇企业先进行列。
要发展教育,就必须舍得投资。为了筹集教育资金,我们除了征收教育费附加、开辟地方性经费渠道外,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财政拨款确保“两个增长”。我们在地方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用于教育、科研的事业费用逐年增加,1990年比1985年增长1.3倍,超过了同期财政收入增长90%的幅度,平均每年用于教育的费用达1600万元,约占财政总支出的40%,并切实保证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同步增长。二是因势利导开展集资办学。近年来,市政府3次推迟办公楼的建设,市领导率先捐资助学,带动全市形成了群众性集资办学的热潮,从1984年至1990年,全社会捐(集)资助学3000多万元,相当于国拨经费的1/3。三是用勤工俭学收入补充教育经费。近年来,每年勤工俭学收入中均有50万元用作补充教育经费的不足。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处理好兴教与兴业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花了钱,办了学,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抓好中小学德育教育,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因此,我们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公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同时要求各部门和各区镇乡都要努力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重视德育教育变成全市人民的共识。目前,全市建立了德育基地150多个,同时还建立了学校德育科研机构,逐步在全市形成了一个“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方位德育网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