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唱一台社会主义文艺赞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23
第1版(要闻)
专栏:

  唱一台社会主义文艺赞歌
新华社记者 赵兰英
怀着丰收的喜悦,抱着诚挚的热情,450人、5台大戏,上海文艺工作者赶在这宜人的金秋赴京演出。
5台戏,是上海文艺舞台近一年的缩影;是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文艺工作者唱出的一台社会主义文艺赞歌。
五朵耀眼之花
这5台戏,聚焦在火热的现实生活,传达了今日上海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话剧《大桥》,豪迈雄浑,生动再现了上海南浦大桥建设者们的动人事迹。沪剧《明月照母心》,在全国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中一举获得9项奖,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催人泪下的真情。话剧《魂系何方》,叙述了在开发浦东中,上海人的愿望、要求和奉献精神。滑稽戏《GPT不正常》,反映了在那场骇人听闻的甲肝流行中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交响大合唱《七月》则第一次以音乐的形象表现党的光辉历史和不朽业绩。
5台戏,是上海文艺百花园中的几朵耀眼之花。
历史跨入90年代第二个春秋,上海文艺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5月,“上海之春”开幕,《第五交响乐》等8台新曲目,熠熠生辉,令人感奋。接着,戏剧舞台一下推出26台现代戏,《刑场上的婚礼》、《半边月》、《疯人院之恋》……京、昆、越、沪、淮、话、评弹、滑稽等各个剧种各擅其长。银幕荧屏出现了《开天辟地》等一系列具有较高思想和艺术水平的故事片、纪录片、专题片和电视剧等。文学创作这块绿洲也生长出一批有一定力度和深度的作品。
“又多又快,好戏连台”,取代了多年来上海文苑“又多又快,不好不坏”的创作状况。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说:“看了几出戏,看得我好激动,好振奋。我看到了上海戏剧艺术日趋繁荣的可喜景象。”来自观众的评论,更为兴奋。复旦大学几位校长说,“过去越看越烦,越看越火;现在越看越顺,越看越乐。这才像搞社会主义文艺。”
奋发向上的基调
“为什么人”、“怎么为”,仍然是上海文艺工作者首先考虑和认真实践的问题。从《大桥》、《明月照母心》、《魂系何方》、《世界真奇妙》等一系列作品中,观众不断感受到时代的步伐,看到那些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工农大众和知识分子跳动着的火热的心。“文艺工作者的心态在调整,创作思想准确,与社会、人民、党的感情深了”——上海戏剧学院名誉院长陈恭敏这样评价。
这里有正剧、喜剧、悲剧;有写实的,也有写意的;有写知识分子奉献精神的,也有写他们彷徨心态的;有写工农无私品格的,也有写他们内心矛盾冲突的……多侧面、多视角、多样化、多方式,展示的是多采而丰富的现实生活。尽管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每一部作品都昂扬着一种奋发向上的基调。它表明了作者鲜明而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发现。《大桥》的演出几乎与大桥的合龙同步。作者贺国甫早就生活在这里,他说:“生活比舞台更有戏。在生活中得到的不仅是创作素材,而且是心灵的震撼和净化。”许多人有此共识,他们说,生活太感人,生活中有很多美,需要艺术家去发现。在上海,即使对剧本进行二度创作的导演和演员,也同样自觉地到生活中去吸取养料。《大桥》的3位导演,接到本子后先后到南浦大桥工地生活了一个月;为准确体现编导思想、塑造好人物,一些演员也主动来到生活之中。
变“文人相轻”为“文人相亲”,对艺术精益求精,是上海文艺界新气象的体现。这一年,大协作的生动局面不断出现。《大桥》是业余与专业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结晶——它的编剧和演员是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同志,而导演和舞美则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教师。《明月照母心》是上海市沪剧院的得意之作,而它的编剧之一却是长宁沪剧团的团长张东平。淮剧《半边月》,有着沪剧编剧余雍和的智慧。《明月照母心》在获得9项大奖后仍在修改,这部戏前后已修改了六七遍。《魂系何方》在演出100场后,也作了比较大的改动。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孙滨对此很有感触:“过去召开创作人员会议,满腹牢骚。现在大家围在一起谈创作,谈心得。变化很大。”
枝繁叶茂的百花园,依仗耕耘者的辛勤劳作。在闷热难当的夏天,上海乐团仍以集训的方式,坚持上、下午两班连着排《七月》。上海歌剧院为了赶排《世纪之光》,全团上下齐心协力,指挥林友声放弃了最后一次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国门内外》集中的一批影视界和话剧界知名演员中,许多人放弃了高报酬的演出。歌唱演员陈海燕放弃准备多时的独唱音乐会,投身于京剧《刑场上的婚礼》的排演。作曲家奚其明患病卧床不起,为保证《七月》如期完成,趴在床上写完最后一个音符。
尽可能提供创作条件
以搞好创作来凝聚和团结文艺工作者,这是上海贯彻和执行党的文艺方针取得成效的重要体会。影片《开天辟地》、大型交响合唱《七月》、《世纪之光》、话剧《大桥》、《魂系何方》等作品,从酝酿到组织人员、写作、修改、直至演出,都浸透了上海市委有关同志的心血。上海市委宣传部不停留在一般号召,而是切实抓具体创作工作,既掌握方向,加强领导,又以普通读者、普通观众身份,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上海文艺界同志普遍感到,市委领导重视文艺创作,为出好作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91年的钟声刚敲响,上海便召开了年度文艺工作会议,对一年的工作作了宏观与微观的部署。文化局和各院团的领导立即马不停蹄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京、昆、话、歌、舞、滑稽等各个剧种都召开了创作会议。一批剧目出来后,又立即组织讨论。前不久市委宣传部组织全市力量,对10出获奖作品进行评议,提出修改意见。这里的工作,可用有秩序、快节奏来概括。这是一种上上下下立志使文艺创作更上一层楼的气氛。
为文艺工作者尽可能创造条件,这是上海文化领导部门又一项得人心的工作。在经济上,建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每年拨出100万元支持优秀剧目的创作和演出,200万元用于出版马列学术著作,300万元资助优秀影视片的制作。电影《开天辟地》、电视剧《围城》、话剧《魂系何方》、交响合唱《七月》、《世纪之光》、学术著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现实》等都获得了这种资助。同时,对于有重要贡献的文艺工作者和优秀作品,则不失时机地进行各种奖励。在上海有各种奖励制度,如两年一次的“上海文学艺术大奖”,一年一次的“上海白玉兰表演艺术奖”和“上海中长篇小说奖”等,至于结合有关艺术节和汇演、展演而进行的各种奖励则更多。
唱一台社会主义文艺赞歌,这是上海文艺工作者的心灵之歌、奉献之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