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今昔水灾两重天——话说凤台喜看安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24
第1版(要闻)
专栏:社会主义中国在前进

  今昔水灾两重天
——话说凤台喜看安徽
本报记者 张振国
翻开昔日凤台县志,水灾惨景,目不忍睹……
看看凤台今日灾民,吃住医教,件件有着……
很多见过江泽民总书记的灾民都说,这么大的“官”,在我们遭灾最重的时候,赶来看我们,救我们,共产党的恩情我们忘不了,社会主义就是好!
年逾花甲的张子杰工程师,出生凤台,熟透淮河,现为凤台县水利志主编。说到昔日的凤台,泪眼汪汪。
他说远的不讲,只说1931年大水,凤境淮河水位只有23.53米,比今年还低2.47米,农田被淹光,房屋倒光,百姓流离失所,淹死者达6900余人……
翻阅县志,我们还看到这样一段记载:“1938年夏,淫雨大作,淮水猛涨,日寇大举侵华,是年6月2日,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南堤,迫使黄水南趋注淮。6月4日,日本鬼子侵占凤城,烧杀淫掳,无恶不作。天灾人祸,一起扑来。百姓被淹死、打死、病死、饿死者无数。农民刘福圣一家6口逃荒在外,饿死5口,生还只有1人。”
温故而知新。今年,凤台的大水,安徽的大水,均为百年不遇。可是今年的救灾成效,却前所未有。
省长傅锡寿告诉记者:全省灾民,当然也包括凤台灾民,吃饭、看病、过冬住房、秋播秋种,已基本“四脚落地”,原来说的不饿死人,不冻死人,不非正常病死人,不出现成批灾民外流,现在只要再加一把劲,可以全部兑现。
记者还看到很多可喜的现象,安徽集市贸易的粮油价格稳中有降。凤台小麦,今年9月比去年9月,每公斤下降1角多钱,油菜籽每公斤下降3角多钱;渔樵耕读,如同常年;军民相爱,干群相亲,超过往年;重建家园,恢复元气,干劲之大,催人泪下。社会稳定,人心安定,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连许多前来赈灾的国际友人也深受感动……
大灾为何能大治?凤台人说,大功要归于党的英明决策,举国上下的义举,人民子弟兵的支援。具体说来,还有3点:
——治理淮河。自从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以来,豫皖苏党政军民齐心协力,为治淮出了大力。仅凤台1县,40年来,为淮北大堤和境内河堤、圩堤,所做的土石方,以1立方米为单位排列起来计算,即可绕地球5周。因此,今年凤境内的36公里淮北大堤,才得以安然无恙。
——改革开放。农业“大包干”之后,凤台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1.4亿多公斤,上升到1990年的4.4亿多公斤。农民人均收入由82元上升到552元。手中小有钱粮,心中当然不慌。
记者在杨刘村找到了县志中所说的那位幸存者——刘福圣。老人年高82岁,但红光满面,骨骼硬朗。他和老伴所住的土房,被雨水浸塌,现住在女儿家的瓦房里。50年前全家6口逃水荒,只有他1人生还。如今全家11口,4人在外工作、上学,家中储有白米、细面和一堆稻谷,日子过得挺顺心。人家说他福大,老人笑着说,今年的大水从未见过,没有共产党的好领导,哪来我这个福?
——党员干部带头。在抗灾自救中,全县895个党支部,带领2万多名共产党员,始终战斗在最前线。新上任的县长孙多贤,在抗灾救灾的100多天中,哪里危险哪里去,哪里雨大定有他。他人累瘦了,脸晒黑了,嗓子喊哑了,灾民得救了。
共产党人在抗灾中的形象,正鼓舞着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县委书记白泰平说,目前全县火线入党者已有31人,积极申请入党者多达1946人。人民的向心力,党的凝聚力,大大增强了。
记者在安徽大江南北、淮河两岸的灾区,走访了3个多月,所见所闻,多与凤台相同,归纳起来就是——“党心民心紧相连,今昔水灾两重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