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状元”的三次“怯懦”抉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24
第2版(经济)
专栏:

  “状元”的三次“怯懦”抉择
纪阳
广州西北郊的石井水泥厂,近几年名声鹊起:水泥合格率和富余标号合格率已连续8年达到100%;1989年和1990年,又在全国水泥行业7900多家立窑企业产品质量评比中,连续夺得全国第一;尽管全国水泥市场不景气,但它的产品在保持较高价格的情况下,产量每年仍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
小小的乡镇企业,简直“神”啦!知情人说,石井厂能有今天,是因为他们在近年中作出了三次不同寻常的抉择。
第一次是1984年。石井厂产品获得省优和部优称号后,上下都等着厂领导作出扩大规模、增加产量决策的时候,没想到厂长李根等人却分外“怯场”,决定:暂不扩大生产规模。他们摆出的理由是:产品虽然创了优,但全厂的质量基础仍不扎实,职工绝大多数是刚放下锄把子的农民,文化、技术素质还很低。在这个脆弱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肯定不会有好果子。当前要紧的是抓技术培训,打好质量基础。
连续两年,石井厂摊子没扩大,拿出30多万元资金对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培训;又拿出80多万资金抓生产流程和工艺的自动化控制管理,改造主机的控制设备。到1987年,他们才又上了一条8万吨的生产线。
正是这个时候,石井水泥厂遇到了第二次挑战。那时,全国经济过热,基建规模膨胀,市场对水泥的需求越来越旺。不少客户要求石井厂生产火山灰水泥。与原来生产的矿渣硅酸盐水泥相比,生产火山灰水泥成本低3%左右,销路也不错,看来对企业很有利。可没想到李根他们也作了否定的回答。因为火山灰水泥和硅酸盐水泥虽说都叫水泥,但生产工艺差异很大。根据企业的实力,他们认为还是先握紧一个“拳头”为好。
第三次抉择是在全国建材市场转疲之后。许多厂家日子难过,石井厂却“一枝独秀”。省内外许多厂家登门要求搞联合。有的提出要用石井厂的商标,有的请求石井厂派人去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承包。李根他们又一次研究开了。横向联合确实是发展经济的一种好形式,答应同行的要求,厂领导、技术人员也可得到丰厚的报酬。但是,厂领导们心里有数:自身技术力量尚嫌不足,哪有余力指导别人呢?不能保证质量的联合,误人又害己。因此,他们又作出了“保守”的决定,婉言谢绝同行的联合要求,坚持练内功,继续提高本厂产品质量。
三次看来“怯懦”的抉择,使石井厂稳稳坐上了质量的头把交椅。而这种某些人眼中的“怯懦”,正是石井厂领导的高明之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