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浪潮”冲击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25
第2版(经济)
专栏:奋进中的国营大中型企业

  “浪潮”冲击波
本报记者 贾建舟
产品的竞争,说到底是技术的竞争,而技术的竞争,说到底又是人才的竞争。浪潮电子集团明白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谛,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能动性,新品迭出,形成一股冲击波,企业也就活了。
                       ——编者
以“浪潮牌”微机为龙头产品的地方国营企业——山东浪潮电子信息集团公司,在我国电子行业中脱颖而出,并以其不断涌现的新产品,形成了一股“浪潮”冲击波。现在,它与北京长城计算机集团、上海长江计算机集团一起,构成了我国计算机行业的三大支柱。
1990年,“浪潮”集团在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夺得了“满堂红”,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出口创汇均大幅度增长,还荣获了国家一级企业的称号。
“浪潮”集团正在迅速崛起。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注重开发,不断创新。”总经理郭向阳一语中的。研究室主任姚祥清接过话茬:“当今电子信息产业,更新换代速度是十分惊人的,电子计算机平均一年半内就更新换代一次。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其性能越来越高,而价格越来越低,形成了反向发展的趋势。企业要发展,就得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浪潮”集团看准了这一点,也抓住了这一点。为此,他们在资金投向、人才培养、奖励办法等方面,对新产品开发、研制、生产实行扶持和倾斜的政策。近两年来,每年用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的经费均在1200万元左右。他们引进国际上先进的CAD工作站,大大缩短了开发设计的周期,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使自己生产的微机紧紧跟上了国际同期的先进水平。譬如,浪潮0540D—25C和浪潮486—33C两个系列微机在美国拉斯韦加斯展出后,引起了轰动,一些外商伸出大拇指赞叹道:“了不起,了不起!中国大陆居然拿出了如此高档的新产品!”
产品的竞争,说到底是技术的竞争;而技术的竞争,说到底又是人才的竞争。“浪潮”集团精于此道。郭向阳说:“‘浪潮’集团的用人之策是不看门子看本事,你有多大的本事就给你搭多大的舞台。”现任副总工程师孙丕恕还是个毛头小伙子时,郭向阳慧眼识人,把他招进了“浪潮”集团的“人才堆”。小伙子果真不负众望,在“浪潮”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华。1988年春,他告别新婚的妻子,带领8人技术组赴深圳蛇口工业区,进行长达10个月的封闭式强化开发。酷热难当的炎夏,8个小伙子憋在102平方米的起居室兼工作间里,研究资料,讨论问题,整理机器,一干就是十五六个小时,在计算机的世界里捕捉各种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8个人居然搞出了8个新产品,使“浪潮”集团一下子走到了我国电子计算机行业的前列。
近年来,“浪潮”集团每年都从全国名牌大学中收招40多名高学历的高材生,充实技术队伍。“人才堆”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目前为止,已拥有各类工程技术人员489名,其中直接从事新产品开发的就占半数以上。两年来,“浪潮”集团共完成科研项目63个,其中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5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的各种奖励。新产品产值率和利税率分别达到80.1%和90.8%。最近他们又研制开发成功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我国第一部汉字传呼机。“浪潮”掀起了一股新的冲击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