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驯“龙”人——记我国重载列车动力学研究的开拓者孙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25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驯“龙”人
——记我国重载列车动力学研究的开拓者孙翔
张涛
把人们熟悉的载重3000吨的普通货车加长,使总重量增至5000吨以上,就是国际上通称的重载列车。可是一旦列车增长,却影响其安全运行。这是阻碍重载列车发展的主要因素。然而,1990年5月,西南交大孙翔教授硬是使一列像一条巨龙似的长1.7公里、重载10560吨的列车,从山西湖东成功地开到北京。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称这列车为“中国第一列”。
驯“龙”之志
1984年,我国决定发展重载运输。不少人准备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强化车钩等装备,开行重载列车。西南交大43岁的孙翔教授却力主以开展重载列车动力学研究,作为重载运输的核心技术。
就在孙翔倡导和研究重载列车动力学之时,1985年10月,驰骋在京广线上的一列重载列车在郑州铁路局管辖区内突然三处断钩。正在北京出差的孙翔闻讯立即赶到郑州。现场的同志半信半疑地接待了这个要求义务帮忙的大学教师,给了他一些列车编组和装载的数据。没想到在一个月后的事故分析会上,孙翔以重载列车动力学理论为依据,清楚地说明这趟车在什么情况下断钩、断钩的部位等等,与实际相当符合,使那些对重载列车动力学有异议的同志由衷地信服。
为了使重载列车动力学研究早日立项,孙翔在外日夜奔波。孙翔是独子,母亲早年守寡,但他却在母亲病重之时,因一项十分紧要的出差任务含泪离开母亲的病床。这一别再也没有见到他母亲,成为他终身的遗憾。1985年至1986年1年多时间里,仅成都至北京他就往返了10多趟。1986年底,“重载列车动力学研究”终于被列为铁道部科研项目,不久又被列入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
降“龙”之法
早在1985年,孙翔就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个重载列车动力学软件,其正确性已在一次列车断钩事故分析中得到验证。但这个软件的计算速度太慢,计算列车一秒钟冲动过程,需要用近20分钟时间。孙翔决心把计算速度提高2000倍以满足应用要求。
他同青年助手们一起花了一个学期时间,用国际上推崇的“节点法”优化程序,但没有成功。类似的探索大的至少有3次,前后近2年,一次次都走进了死胡同。他的两鬓开始长出了白发。
一天,他忽然从拉手风琴得到启发,经过一番论证,创造性地提出:列车运行时伸缩振动像拉动的手风琴,各节车同时受拉或同时受压。此后,他很快把计算速度提高到预期的水平。1989年底,“重载列车动力学研究”通过了国家级鉴定,被认为达到了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他根据这项成果,制定了我国首次万吨重载列车试验的机车操纵方案,并坐镇司机室指挥开行了这趟列车。他还为北京、郑州、广州等铁路局的扩大运输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他主持的“重载列车动力学研究”最近被授予国家“七五”科技攻关奖,他被评为国家“七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
再驾长“龙”
1989年3月,孙翔在给党组织的汇报材料中写道:“我很担心自己的身体坚持不住而前功尽弃。”此时,他主持的国家“七五”项目已大功告成,只等鉴定了,他还担心什么呢?
他在酝酿着一项更为宏大的计划:跨过我国正在试验的第一代单元列车直接发展第二代单元列车。
单元列车是重载列车两种基本形式中最常用的一种。孙翔背着他那从不离身的土黄色背包,在进行过第一代单元列车试运行的单位仔细调查研究。他提出:虽然我国还未正式开行第一代单元列车,但在国内试验和国外开行实践中发现它有许多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个别先进国家在80年代末期开行了第二代单元列车。我们何必再重复别人走过的路呢?他呼吁站在高起点,采用新技术发展铁路重载运输。他要驾驭第二代单元列车这条长龙。终于,由他主持的第二代单元列车研究被列为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