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弘扬光大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读《鲁迅与绍兴历代名贤》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25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弘扬光大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读《鲁迅与绍兴历代名贤》记
胡昭衡
《鲁迅与绍兴历代名贤》一书,是绍兴籍杂文作家宋志坚的著作。扉页上有作者题词:“谨以此献给鲁迅诞生110周年,谨以此献给生我育我的故乡”。随着鲁迅诞辰纪念日的到来,我作此读书笔记以表纪念。
对鲁迅,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作了全面评价,讲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至今,这一定论仍光彩耀目。当前纪念鲁迅诞辰110周年最有实效的办法,是对这位伟人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中国精神,加以科学的探索,实事求是的继承与发扬。这一工作是全方位的。宋志坚独辟蹊径,探索鲁迅精神与绍兴历代名贤的精神之联系与影响,这不独对于鲁迅研究,而且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有现实意义的。作者说:“鲁迅是中华民族的儿子,但他首先由稽山镜水所孕育。以鲁迅的书信和日记为线索去追溯,我们不难发现,绍兴的历代先贤的精神、思想、学识,包括夏禹为民的卓苦勤劳之风,勾践复仇的坚确慷慨之志,从勾践到王思任、朱舜水,到秋瑾、徐锡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汉魏六朝唐宋明清绍兴为数众多的学者、作家在鲁迅的一生中所留下的痕迹。”这样来从鲁迅精神到中国精神的探索,继承与发扬,应当说是颇有见地的。
循此途径进行这种探索,也是符合实际的。用不着烦琐考证,即就鲁迅青年时《自题小像》的那首矢志“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到他晚年公开表示“中国目前革命的政党向全国人民所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我是看见的,我是拥护的,我无条件加入这战线”的立场、观点,看鲁迅精神与中国精神的血肉关系与联结,不是显而易见么!
这一显而易见的精神实质与联结点,是爱国主义精神,是“不顾任何牺牲去捍卫人民的利益,敢于向一切陈腐的旧事物挑战,顽强地追求进步、追求人类解放的‘真的猛士’”(宋庆龄《鲁迅画传》序)的精神。鲁迅观察问题从来都是从现实社会的本身出发;鲁迅既是伟大的社会解剖者与自我解剖者的统一,又是优秀的中外文化吸收者与我国现代民族文化的开创者之统一。毛泽东同志说得好,“我们应当学习鲁迅的精神,精通中外,吸收中外艺术的长处,加以溶化,创造出新的具有独特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艺术。”
这种鲁迅精神,在今日改革开放情势下,更为需要。今年“七一”江泽民同志所作的重要讲话中,指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基本要求: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为了实现这一要求,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切有利于人民团结、社会进步的积极思想和精神。鲁迅精神就属于应该发扬光大的。
鲁迅精神的养成,离不开当时的现实斗争环境,但从某种意义讲,也同他的家乡有一定关系。“他首先由稽山镜水所孕育”,他不隐讳这一点,他人也这样观察他。1902年6月,他刚到日本留学进入弘文学院不久的家书照片中,就自称“会稽山下之平民,日出国中之游子”。由于他在该院读书时的顽强刻苦、努力译著及其志愿表现,被同学们称赞:“斯诚越人也,有卧薪尝胆之遗风。”鲁迅赞叹“会稽古称沃衍,珍宝所聚,海岳精液,善生俊异,而远於京夏,厥美弗彰”,为此编撰《会稽故书杂集》,“用遗邦人”,“供其景行,不忘於故”。他这样“笃恭乡里”,其实是为了发扬先贤优良文化传统,激励后进者为复兴民族作贡献。
越人遗风寓于鲁迅精神之中,当然在他的著作中时有反映。由于今年我国不少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我就举鲁迅于1935年11月所作的小说《理水》来作个例证吧。1931年我国有十多省份遭受巨大水灾,灾民达1亿人,死于洪水及灾后饥饿、瘟疫者数达300万。这场空前浩劫刚过去不久,鲁迅运用古今“比照”或“对照”写杂文的方法写出这篇小说。一面描述赞颂大禹治水“卓苦勤劳之风”,激扬大禹的“实干精神;忘我精神;开拓精神”,一面隐指当时的现实弊政,描绘与大禹相反的,那些高高在上的“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和文化山上的文人学者们,则视“下民”如草芥,认为灾情再大,也“并不严重”,饥荒再重,也“还可敷衍”,他们治水的诀窍就是截留赈灾款归他们挥霍。宋志坚在该书中谈到,“鲁迅在《理水》中揭露了这些贪官污吏和清谈家的可鄙嘴脸,衬托了禹的高大形象,在大禹身上寄托了自己对中华民族的希望和理想。鲁迅歌颂大禹是别有深意的。他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献身精神和实干精神中,看到了大禹的风范。”“我们可以说,在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中,是包涵着大禹‘卓苦勤劳之风’的。”鲁迅精神与绍兴历代名贤精神之联系,是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中国精神,其基点是爱国主义精神与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统一。这种精神,在今年我国防洪救灾中,正由中国共产党员、人民解放军、各级干部、各族人民、炎黄子孙,从不同层次方面加以弘扬光大。这是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振兴中华的正气的精神动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