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搞好扶贫开发 促进平衡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25
第5版(理论)
专栏:

  搞好扶贫开发 促进平衡发展
河南省林县县长 马成山
林县是红旗渠的故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这个山区穷县迈开了治穷致富的步伐,面貌大变,但全县乡村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1987年,条件较好的平原村的人均收入,要高出贫困山区村人均收入的3—5倍,甚至更多。林县70%的乡村在山区或深山区,它们若不摆脱贫困状况,全县的经济发展速度就快不了。
基于以上情况和认识,县委、县政府把缩小乡村差距,促进平衡发展的问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我们除了在政策上采取了一些必要的倾斜措施外,1987年底,从县、乡两级机关抽调了有农村工作经验、工作能力较强的干部组成100个工作组,分别深入全县100个贫困村蹲点扶贫,开展“百村经济开发工程”。
这些村的普遍状况是人多、山多、坡广,可耕地少。因此,脱贫致富必须围绕山区资源优势来思考。工作组分别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本地资源,发展村办企业,兴办以石头为主要原料的建材加工厂。二是大力发展林业生产。我们通过进一步贯彻落实自留山、责任山长期不变的林业政策,引进优良树种,推广科学管理方法,促进了这些村的林业生产。三是鼓励千家万户发展庭院经济。种植、养殖、荆编、小型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品加工等形式多样的庭院经济,不仅可以较快地增加群众收入,还可以为集体企业、骨干产品提供系列配套服务,使村办企业与千家万户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兴办企业,资金来源、技术力量、产品销售等难题接踵而来。我们的措施是,以村集体组织建筑队,走出太行山,进城承揽建筑工程。建筑业投资少,收益快,同时,建筑队走南闯北,收集回大量商品生产信息,无形中形成了一支强大的购销队伍。不少村通过建筑队和城里科研单位、大中企业挂上了钩,解决了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100个村的经济开发,绝大多数是这样起步的。工作组的同志在实践中总结出“近抓建筑远抓林,办好企业巩固农”的发展经验,生动地概括了建筑业、林业、村办企业和农业发展的顺序和关系。
经过3年的努力,百村经济开发工程取得了很大成绩。100个贫困村基本上村村有企业,有建筑队;林业、庭院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和3年前相比,百村工农业总产值增长64%,达到8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增长到387元。大部分村脱了贫,一部分村跃入富裕村的行列。
贫困村的变化,缩小了乡村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山区经济的发展。但事物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原来的贫困村赶上来了,相比之下,又出现了新的后进村。我们于今年年初,在新的经济水平线上,又选定了100个后进村,开始了第二期百村经济开发工程。
在扶持贫困乡村,促进经济平衡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感到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一是要正确处理促进平衡和鼓励竞争的关系。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既要提倡富帮贫,又要鼓励村与村、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二是要注重壮大后进村的集体经济。从经济发展的战略眼光看,帮后进促平衡的工作,是一项无止境的长期性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