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海鸥》飞到中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25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交流

  《海鸥》飞到中国
于是之
查日记,我第一次见到奥·尼·叶甫列莫夫是在1989年10月11日。那天晚上我到莫斯科艺术剧院去看戏。日记上记了一小段事情:
“包厢看戏。休息时叶甫列莫夫设咖啡、三明治招待,并主动提出建立关系。10月23日谈意向。”
休息时就坐在离包厢后边不远的小休息室里,记得谈兴双方都很浓。以至于叶甫列莫夫叫人关照后台晚些开幕。他非常主动地提出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立交流关系。他说他有几次去中国的机会,都因剧院工作忙,没能去成;他很愿意来中国,并提出莫斯科和北京两个剧院分别在北京和莫斯科两地交换演出的建议……再谈下去观众等不及了,只好打住。叶甫列莫夫最后说:他明天去美国,他也知道了我还要访问列宁格勒等地,我们两个人定于10月23日回到莫斯科,相约我们都想一想,回来各自提出交流的建议。
在国内我就知道一些关于叶甫列莫夫的事情,他不仅是人民的艺术家,而且是一位事业家,是一个说得到做得到的人。我不能不在10月23日提出我的建议。因此,在路上也时常想到这件事。
在列宁格勒我见到了全苏剧协的主席柯·拉甫洛夫。他曾访问中国,在上海看过《茶馆》演出,在北京我又参加过对他的接待,自然就熟些了。见面就提起了老话题:邀《茶馆》赴苏公演,这次更进一步提出邀请这出戏参加他们1991年的契诃夫戏剧节。以后又谈了些其他的文化交流的事,都觉得互相推荐剧本、互相交流导演是较简便易行的办法。
10月23日下午,我在莫斯科见到叶甫列莫夫时,主动提出了我的建议。全苏剧协1991年邀《茶馆》参加契诃夫戏剧节,这是个大项目,而且两年后才能实现,现在如能交流导演,可能比较容易实现。我说明这只是个意向。叶甫列莫夫当即表示同意,他想了一会说:“要给你们剧院排戏,那就是要我去了。”说着他笑了,我也笑了。我赠他一瓶好酒,就分手了。
回到北京,向北京市文化交流协会说了这件事,协会表示支持。事情就这么定下来。
今年1月,叶甫列莫夫应邀来北京作短期工作访问。我们确定了邀请他8月间来北京排《海鸥》的交流计划。《海鸥》这部契诃夫名剧对于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建设起过极大的作用,至今还是这家剧院的保留剧目。叶甫列莫夫本人就已经两度排演《海鸥》,再排《海鸥》对他来说是轻车熟路了。不过他一再声明说,他来北京排《海鸥》,决不照搬莫斯科的那个版本,他要在北京排一出新的《海鸥》。
现在,这个新的《海鸥》终于在北京的舞台上翱翔起来了。各方面的反应都是很肯定的,几位戏剧界的专门家认为,这出《海鸥》的意义已经超出了这个戏的成功本身,我很同意这个看法。我们都承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要发展的,看了这出《海鸥》,我们对发展着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便有了更为真切的体会。这对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
这次创作合作,对叶甫列莫夫无疑也是个难忘而有益的经历。中国演员和舞台艺术工作者的才能与品格都给他留下了好印象。有一次他对我说了这么一番话:有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是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感兴趣,而我被中国人民的灵魂所吸引。中国人的灵魂是美丽的。他说得非常真诚。离京的日子越逼近,他的惜别的情绪也越重。9月5日我们在北京机场为他送行,他当真哭了。一边哭,一边说:我是个演员,但现在流的不是演员的眼泪。送行的人的眼睛也全都湿润了。从我与叶甫列莫夫初次相识至今,三年过去了,这三个年头,世界上又发生了多少各色各样的事情,尽管有的不尽让人如意,但终归有真理在、有人民间的交流在,掌握了真理的人民,“注定要赢得这场战斗。只有在取得这个胜利之后,物质与精神才能结合在美妙的和谐之中……”(《海鸥》妮娜闭幕台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