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阅读
  • 0回复

鲁迅先生的“冷”和“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26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鲁迅先生的“冷”和“热”
北京大学国政系八八级 张羽
我一直在苦苦思索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先生博大精深,当今青年应该学先生些什么才最具有现实意义?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一位长者的话启发了我,他说:“有些青年人容易犯一种‘病’——‘打摆子病’,要么冷要么热。热的时候,凡事都想当然,做事理想化,脱离了现实;冷的时候呢,则看破红尘,冷漠处事。而先生就能治这种‘病’。”于是我便到鲁迅先生那里去寻找药方,我发现先生也有他的“冷”和“热”。
先生的“冷”是冷静的冷,而这种冷静的真正内涵正是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告诫人们要“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要“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他博览群书,兼采众长,又深谙国情,从不照搬照抄,主张“八股不论新旧,全在扫荡之列”。而基于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他养成了“多干实事,少说空话”的实干作风。先生的冷是一种凝重的冷。
冷水浇头固然令人难受,可在发烧的时候却需要冰块来降温。曾几何时,我们躲在象牙塔里,用所学的精妙理论来设计着社会的蓝图,可是走出校园却发现它是那样的不合规格,留下的也许只有茫然和无奈;曾几何时,我们想凭一腔热血铺一条金光大道,却发现前面只有崎岖蜿蜒的山路,留下的也许只有沮丧和灰心。深入了社会,感到的却是自己的苍白和无力;了解了国情,带来的却是震惊和困惑。也许我们需要一块清冷的冰了。
近百年来,中国人一直致力于“求生存,图发展”。而青年则一直是其中最热血的一群。他们曾为民族的进步冲锋在前,也曾因为狂热写下过时代的悲剧。今天我们拥有同样的热情,但同时也有一个问题不可回避:我们不能光有热血和理想。
锻造刀剑时,需要把烧得发红的钢铁放到冷水中淬一下,只有经过淬火的刀剑才坚韧和锋利。我想当我们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候;当我们在自叹怀才不遇,抱怨社会不公的时候,是否也应该来一下这样的“冷处理”?!我们有热情,有理想,有知识,让我们再冷静些,坚韧些,踏实些。当今中国需要的正是冷冷静静思考、踏踏实实做事的青年!
先生是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但先生不是一个实用的功利主义者,因为他还有热的一面。他的心是热的,他的血是热的,从青年时代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到《呐喊》、《彷徨》到“匕首”“标枪”般的杂文,先生从来没停止过为民族的奋斗。无论是敌人的恐吓,朋友的误解,战友的被害或残酷的病魔都不能使先生斗志稍减。先生的热是一种韧性的热。而这种韧性正来自于他冷静的现实主义精神。我们正是由于缺乏这种冷静的现实主义精神,使得我们的热很脆弱,有时竟变成另一种“冷”。
不知什么时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变成了“国事、家事、天下事,关我何事”,通宵大战的“麻派”悄悄兴起,“埋头只读外文书”的“托派”蔚然壮观。但我知道,南方的大水仍会叫你心疼;即使到了外国,你仍然希望世界杯的冠军是中国队。鲁迅先生希望“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不必等候巨火”。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就不应自暴自弃;我们是青年人,我们就不能放任叹息。因为没有脊梁的国人挺不直民族的腰杆,冷漠自顾的青年点不燃国家的希望。近百年来,没有被外国的枪炮所打断的“中华脊梁”仍要在我们身上绵延伸长,上几代人为之奋斗的强国之梦也是我们今天的理想。
先生的“冷”使他的“热”更加持久,而先生的“热”使他的“冷”更加有力。我们的热应像高炉的铁水,炼成坚冷的钢,铸成锋利的剑,那才能所向披靡。这样的青年也才是先生所期望的真正的中国青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