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源远流长 各领风骚——中华民俗风情百乐艺术节散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27
第1版(要闻)
专栏:

  源远流长 各领风骚
——中华民俗风情百乐艺术节散记
冯乃华 颜世贵
金秋风光好,圆明园遗址公园,每天吸引着几万名游人。
园内西洋楼的残垣断柱,给人以历史的回顾和深沉的思考;正在这里举办的百乐艺术节,则使人领略到各地的民俗风情,感受到当今中华各民族间的团结交流的氛围。
来自八省市区的300多名演员,荟萃了30个民族的智慧结晶。美妙的音乐舞蹈,多彩的民族服饰,独特的礼仪习俗,奇异的竞技游艺,构成了一幅幅瑰丽的民族画卷,闪烁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光辉。
记者随着人流,走进了这如诗如画的艺术天地。
这是游人平时难以见到的木雕面具。大小各异,古朴神奇,有的面目可狰,有的凶神恶煞……一个形象一个故事。
游人无不带着惊异的目光审视着。
前来参加艺术节的贵阳市傩(音挪)文化展演队领队任杰介绍说,这是贵州傩文化的一种,叫傩面具,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傩是一种迎神驱鬼逐疫的仪式。远古时,农民以为家里有了灾难绝对是鬼神带来的,凭着他的艺术灵感,做成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傩面具,挂在明显处。傩的面具上千种,发现早的属于殷周文化。近年来,面具与根雕结合,变成现代艺术,成为傩的工艺品。
一位清华大学的教授在仔细观赏之后,买走了一个近似根雕的傩面具。他感慨地说:“我们原先并没有从时间上去感觉到我们中国文化这么古老,现在通过傩面具艺术的展览,给了我们一个直观的感染。”
芦笙悠扬的演奏,将游人带入一座展现侗族建筑艺术的村寨。鼓楼飞檐重阁,风雨桥秀丽壮观。由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21名少数民族业余演员组成的风情表演队,展示的《拦路歌》,妙趣横生。宾客进寨,主人以各种吉祥物作为路障,芦笙队齐奏进寨曲,歌手摆阵,众人相助,气氛浓烈,形象地表达了侗族人民喜迎宾客的愉悦心情。
缅寺的铓声,推开了黎明的晨雾,奏响了傣家一天生活的旋律。来自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临沧地区民族艺术团,表演的《泼水庆典》,令人神往。鼓乐声中,身着艳丽服装的姑娘,用树叶沾着清水洒向游人。水,带来了欢乐,传递着友谊,象征着吉祥。傣家儿女把芬芳的水泼向幸福的人群,泼向幸福的大地。
绿树丛中掩映着一座瑶族村寨。从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农村来的14名农民业余演员,以古朴的风格,向游人展现了不曾为人深知的瑶族风情。表演的《长鼓舞》,是瑶族民间世代相传的节目,早在宋代就已广泛流行。舞蹈节奏鲜明,生动表达了瑶族人民崇尚真、善、美的情感,游人不时报以热烈掌声。
依山傍水的吊脚楼前,广西融水苗族风情队表演的《拉鼓节》,激动人心。粗绳绑住鼓身,演员分成两队,像拔河一样拉起来。相传在远古时,人间没有鼓,深山里的恶禽猛兽经常出没伤人,瘟风疫气弥漫着苗寨。每当天上“咚咚”的鼓声飘下来,这些野兽就逃之夭夭,烟消云散。因此,拉鼓便成了苗家人的传统节目。表演中,能拉走大鼓的那一队算赢,吉祥和兴旺将向他们降临。
哈尼族木楼与傣族白塔相映成辉。曾获得全国优秀演出队称号的云南元江民族歌舞团,表演的《棕扇舞》,舞姿典雅,时而像白鹇饮水,时而像蜜蜂采蜜,反映了哈尼族人民善良、奋进的美德。赛歌比舞的《斗脚》,场面欢快,展现了彝族人民对新生活的无比热爱和喜悦情怀。
散发着阿佤山区泥土芳香的云南思茅佤族风情,古朴、自然。佤族是从原始社会的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木鼓舞》是佤族最重要的传统节目。表演的《竹竿舞》,欢快奔放,一场结束之后,游人掌声不息,不得不又表演一场。
铜鼓是水族节日和宗教活动中最重要的传统打击乐器,音乐洪亮而独特。明清以来,逐渐成为民间珍藏品。贵州三都水族风情队演示的《铜鼓舞》,表演者从头上、腿下、翻身做出各种打鼓动作,给人一种刚柔之美,再现了水族传统节目《借端》的节日风情。
空中斜架着一根80米长的绳索,只见一个头戴小花帽的年轻姑娘,手持平衡杠,沿着绳索赤脚从平地一步步走向高空,在离地面20米的高处停下,开始做各种表演:或顶碗前后走动,或盘腿坐索,或飞身跳跃,或劈叉,或倒立……眼看要掉下来了,却又一动不动地钉在索上。下面的观众手里捏着一把汗,不时的发出赞叹声。当演员走上离地面最高处30米的牌楼时,沉浸在叹惊叹险的艺术境界的观众中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杂技团的一大绝技——“达瓦孜”——高空走索,也是这届艺术节最让人开眼界的一个表演。它熔杂技、体育、艺术为一炉,显示了新疆人民的胆略与智慧。“看,走向高空的这位勇敢的姑娘叫阿依努尔,18岁,是我们这个家族中最年轻的‘达瓦孜’演员之一。”领队米吉提介绍说,“过去这项表演都是由男人们担任的,现在不仅有男演员买买提吐尔逊和阿不来提,还有女演员阿依努尔和热依汗古丽接受了这个传统的高超技艺。”
浓缩的草原风光,令人心旷神怡。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前旗乌兰牧骑表演的歌舞和演奏,使人感受到了诗歌民族的动人风采。由25名男女演员组成的这支队伍,人人都是多面手,节目也是自己创作的。舞蹈刚柔相济,歌唱甜美豪放,充满生活情趣。
连营帐篷,在雄伟的布达拉宫画作为背景的衬托下,勾出一派藏族风光。青海省海南藏族风情表演队带来的藏族佛教寺院舞《羌姆》,服饰别致,面具特异,用朴实、粗犷的舞姿,表达了信教群众希望避灾祛邪、丰衣足食、平安长寿的意愿。要是进他们的帐篷作客,另有一番情趣,接过女演员送上的酥油茶,还可欣赏民歌手切果多杰现场为你歌唱:“月亮和星星是一家,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妈妈,妈妈的名字叫太阳。各民族是一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妈妈,妈妈的名字叫中国。”……
游人们带着精神上的满足,离开一个个景点。
中国是一个风俗事象浩如烟海的国度。一个个民俗民情,构成了一条历史的彩练,联结起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附图片)
云南省思茅地区民族歌舞团表演的“竹竿舞”,展现了佤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欢乐情景。本报记者 刘振祥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