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临风高咏中关村——中关村诗社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28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临风高咏中关村
——中关村诗社小记
本报记者 李泓冰
走进中关村,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人行道上那些行色匆匆的老少学者们,尽管衣装相貌毫不起眼,但他们此刻脑子里所沉思冥想着的东西,明天可能就变成了重大的发明。而从秋雨绵绵的9月15日那天,我们采访了中关村诗社之后,却又发现:吟风弄月、寻章觅句不独是文人骚客的专利,科学城里,诗翁也大有人在!
“说起诗社,我算是个始作俑者。”56岁的中科院大气物理所所长曾庆存是目前国内最年轻的学部委员之一,但说起话来像窗外的细雨一样慢条斯理,也像他身上那件蓝色中山装一般严谨方正。3年前,中关村内也卷起一股经商热风,办公司对清苦的科技人员产生了不小的吸引力,基础研究受到了冲击。曾庆存有感于此,给周光召院长写了封信,除了一吐忧思而外,还附了一束小诗,自述“为近20年科研之余即兴,平居感触,闲情逸趣,亦以反映中关村知识分子知足乐道、心胸中别有天地云耳。”后来《中国科学报》发表了这几首诗,不意撞入了年届八旬的原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创始人之一、系统所研究员孙克定的眼帘。孙老一向雅好音韵,欣获同道,喜不自胜,叩开了曾庆存的门,并有发起中关村诗社之议。在崇尚精神追求、淡泊自守方面,两人一拍即合。学部委员、北京天文台名誉台长王绶琯、中科院化学所所长胡亚东、《中国科学报》总编辑郭曰方等一闻此讯,亦鼎力襄助。以孙克定为社长、王绶琯为副社长的中关村诗社于兹落草。
曾庆存,不唯在大气环流理论、气候和环境变化数值模拟方面深具国际影响,而且从小就在广东乡村的牛背上琢磨山歌的音韵之美。他对家乡“天真烂漫”的芭蕉情有独钟,颂曰:
数尺芳心漫展空,农家万户尽生风。
生来躯干唯高直,羞脸低头不较功。
王绶琯,中国天文学界泰斗、中国射电天文的开创者,在北师大天文系30周年之际,喜见天文界桃李盛开,不由老怀大畅,欣然命笔:
慷慨当年万鼓鸣,天文设帐几书生。
恂恂惟策勤精进,汲汲非关禄利名。
桃李无言舒锦绣,风云有意护峥嵘。
今朝共进三杯酒,卅载同舟风雨情。
唐稚松,软件所研究员,对张学良将军一生经历感触良深,他的《闻张学良将军九十大寿》一诗沉郁蕴藉:
兵罢元戎杳,斯人不可忘。
一身当患难,中国系存亡。
擒纵千军勇,恩仇两鬓霜。
故山猿鹤在,归隐又何妨。
这些诗作不惟音律铿锵,而且立意清远,言之有物,独具风骨。无怪乎孙克定老先生要喜滋滋盛赞“诗社聚群英,同心相扶助。老境甘淡泊,乐此诗情富。”(《八十自述》)
久居中关村达44年的胡亚东自称是“中关村资格最老的村民”。他穿一件夹克衫,快人快语地总结说:“中关村人喜临风而挺立,文思常自成一格,我叫它作‘中关村性格’。”说毕,击节吟道:“久欲临风咏,气爽歌声高!”
诗以言志。在诗思泉涌的中关村诗翁们笔下,诗不仅仅是娱性怡情的消遣,更是这些卓然成家的科技栋梁们的情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