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小车推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28
第8版(副刊)
专栏:周末谈

  小车推奖
顾土
文艺界某次颁奖,因设奖项太多,致使一单位派往的代表只好用小车去推领到的奖品,令过往人等侧目而视,哄笑不止。这并非茶余饭后说笑话,而是确有其事。
在各种赛事中,发奖太多几成通病。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金奖、银奖、优秀奖,还有荣誉奖、鼓励奖、精神文明奖等等,不一而足。凡是能想出名目的,无不设立,“隆重推出”。有时,得主最多可达五、六百个,名单也能念诵一个多小时,近乎“人手一奖”,真正变成了“发奖大会”。
发奖发到这个“水准”,主办者自有其难言之隐。一是讲“平衡”,地域平衡、行业平衡、单位平衡、门派平衡、人事平衡,不“平衡”便难辞“不团结”之咎。二是外来干涉多,这个必须照顾,那个又有背景,不听命就有“自身难保”之虞。三是关系网络庞杂,师生、战友、乡谊、同门、朋好,“盛情难却”,况且将来尚有求人相助之时,不然早晚都会“栽”在别人手里。四是有“猫匿”,因为评比本身就多有不可告人之处,私德有亏,“内幕”太黑,很怕被人“揭短”,故而广行慰抚,以免遭“滋扰”。其实,有的评比初始并没有许多奖,后来由于上述多种功能的综合效应,终致“发展壮大起来”。
倘若如此发奖的结局真是“皆大欢喜”、“人人满意”,倒也落得个“花好月圆”的景观。然而每次效果实则适得其反:原来没得奖的,尽管拿了照顾奖,心里仍不舒服;原来榜上有名的,一旦发现自己陷入“奖”的汪洋,遂生出“降格”、“跌份”的感觉。这样的评奖,最终往往是不欢而散。
评比发奖的目的在于表彰先进,激励后进。人人有奖或多数人有奖,岂不丧失了评奖的意义?用车推论斤称的奖,又有多少价值可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