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大灾后反思 反思后大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29
第2版(经济)
专栏:

  大灾后反思 反思后大干
江苏省省长 陈焕友
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使我省遭受了巨大损失,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大灾后反思,反思后大干”,这一任务已历史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
今年我省的洪涝灾害,时间长,强度大,范围广。整个梅雨期间,太湖地区和江淮之间雨量高达700—1300毫米,比常年梅雨量多3—6倍,超过1881年有记录以来的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的1921、1931、1954年的梅雨量。全省11个市、64个县(市)全面受灾,不少地区重复受灾,持续受灾。严重的灾害一度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使经济运行发生困难。人民的生命财产也遭到巨大损失。
大灾发生后,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田纪云副总理先后亲临江苏视察、指导,送来了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温暖。全省上下进行了紧急动员和部署,把抗洪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组织几百万人的抗洪抢险大军,与特大洪涝灾害进行顽强搏斗。各级领导战斗在第一线,加强指挥调度,根据汛情发展,作出正确决策。广大基层干部和共产党员冲锋在前,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临危不惧,英勇奋战;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江苏部队和武警部队、公安干警奋勇抢险,哪里有险情,哪里最艰苦,就战斗在哪里。各部门打破常规,急事急办,立足本职搞好服务。在抗洪救灾斗争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人物和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现在,我省抗击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的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全省江、河、湖、库没有出大的问题,保卫了铁路大动脉和机场的安全,公路干线基本畅通,大型厂矿企业生产基本正常,“三资”企业、旅游设施等未受多大影响,群众情绪比较稳定,社会比较安定。抗洪救灾的斗争实践,再次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表现了具有光荣传统的江苏儿女的顽强意志和崇高精神。
(二)
这次特大洪涝灾害,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应该肯定,40多年来我省在国家支持下,充分发挥地方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初步建成了防洪、防潮、防涝、防旱、防渍的水利工程系统。在今年遭到特大暴雨袭击、江河并涨、洪涝夹击的严峻形势下,全省5000多公里的江海河湖堤防无一决口,1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无一垮坝,300多座大中型水闸无一失事,并有效地发挥了调蓄功能,减轻了灾害的损失。如果没有过去的水利基础,没有10年改革开放增强的集体经济实力,灾情会更加严重,后果不堪设想。1931年的洪水比今年小,但那年仅兴化县就死了21万人,高邮县也死7万多人,整个经济陷于瘫痪。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江苏现有水利工程的抗灾能力,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很不适应。这次造成的严重损失,一方面是遇到了百年罕见的洪涝灾害,人无回天之力,难以避免;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在水利建设以及工作上存在的问题。水利设施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特别是一些流域性骨干工程防洪能力严重不足。太湖地区规划的排洪通道未完全实施,洪水出路受阻,加之湖区有些地方盲目围垦,湖河调蓄能力严重下降,使苏、锡、常“金三角”损失严重。
最近,我们针对洪涝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反思。
必须充分认识水利建设在省情中的战略地位。这次大灾使我们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整个国民经济和全社会的命脉,是工业发展和城市生存的前提,能源、交通发展的重要条件,维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因素,因而是必须超前发展的基础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利建设必须紧紧跟上。否则,经济发展越快,遇上大灾,损失就越大。
必须有稳定的水利投入。水利建设,一定要不断增加投入。这些年来,虽然在各级财务拮据的情况下,靠省和地方的共同努力,靠群众的劳动积累,挖了不少土方,搞了一些续建工程,对前几十年搞的大量工程,进行了一些维护。但由于投入不足,原来规划的许多骨干治理项目无力上马,对不少老化工程和陈旧设备,也不能及时更新改造,遇上今年特大洪涝,现有防洪抗洪设施则无力阻挡。今后要把水利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倾斜政策,依靠全社会的力量,不断增加投入,分级负担,建立国家、地方、群众多方投入的稳定机制。
必须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和行、蓄洪的关系。前些年,有的地方违反自然规律,与水争田,在行洪道、出水口、湖荡滩地等,盲目围垦开发,从一时、一地、一个局部来看,对经济发展可能有好处,但破坏了水系,破坏了生态平衡,降低了蓄洪区的调蓄能力,在全局上是得不偿失,在局部也是祸患无穷。应当说,在保证行洪需要,服从滞洪的前提下,合理、科学地开发一些滩涂、水面是可以的。但任何事情超过了“度”,好事就可能变为坏事。
必须加强城镇防洪设施建设。城镇防洪排涝设施是市政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灾害损失,城镇和工业方面占了一半,又大都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苏锡常地区。除了流域治理上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城镇防洪意识不强,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相比较而言,重视防火,不重视防汛;重视农村,不重视城市。洪水无情,平时对防洪建设不重视,一旦洪水袭来,势必付出高代价。还有一些城镇不按《水法》办事,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严重下陷,也是城市受灾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不少城镇,下水道还是五六十年代搞的,在人口膨胀的情况下又不注意污水和垃圾的处理,经常造成淤塞,洪水一来更是排泄不足。城市防洪,关系大局,科学合理地规定城市防洪标准和排涝能力,才能做到有备无患,有御则安。
(三)
这次特大洪涝灾害,使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懂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必须本着“大灾后反思,反思后大干”的精神,抓住机遇,努力工作,大干、实干,掀起水利建设热潮,抓紧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各项社会事业,以重振江苏经济雄风。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大搞水利建设。可以这样说,这场大水把全省人民进一步动员了起来,必须大搞水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要针对特大洪涝灾害暴露的问题,切实调整计划,制定规划,加强治水管理。全省“八五”计划总的目标不变,但适度调下部分加工工业项目,上几个骨干水利工程,并根据其迫切性、可能性,在实施次序上作了调整。鉴于我省苏南水利体系很不完整、苏北防御洪涝标准不高等突出问题,“八五”期间,首先重点抓紧防洪排涝工程建设,集中力量抓好太湖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几大骨干工程建设。通过“八五”或更长时间的努力,基本解决太湖、淮河流域的洪水出路,增大里下河排涝能力,加强长江重要节点的治理和海堤的加固。同时,提高区域性引排河道能力。
加快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只有恢复工农业生产,才能创造新的财富,才能把灾害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特大的洪涝灾害,给我们造成了极大困难,也提供了机遇,即加快经济发展战略转换的机遇,调整经济结构的机遇,调整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机遇,真正把经济的增长由过去依靠外延、粗放经营转到依靠内涵、集约经营的轨道上来。
在农业方面,现在最紧迫的是抓好秋熟作物的田间管理,力争秋熟有个好收成。同时,抓紧做好秋播准备,尽最大努力种足、种好三麦两豆,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为明年夏熟乃至全年丰收打好基础。还要积极帮助乡镇企业解决生产上的突出矛盾。工业要把恢复生产与调整结构、推进科技进步结合起来,把有限资金投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起点、低消耗的重点项目上。
流通领域尽力为恢复和发展生产搞好服务。今年的洪涝灾害,不仅使工农业生产遭受损失,而且使正在回升的市场也受到一定影响。大力开拓市场是当前恢复生产的关键。针对当前市场特点,研究开拓市场的新招。同时,继续大力办好“三资”企业和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把劳务输出和赈灾结合起来,力争大灾之年外向型经济仍有新的发展。
大灾之后,各项社会事业特别是教育、卫生等事业的恢复任务也十分艰巨,同样也要以大干、实干的精神状态尽快恢复和发展。此外,建立和发展社会救灾保障制度是今后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要积极而有步骤地开展各类社会保险,依靠社会和群众的力量,建立救灾资金的积累机制,进一步搞好社会救灾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