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荫及子孙的伟业——国务院治理淮河、太湖会议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09-29
第2版(经济)
专栏:

  荫及子孙的伟业
——国务院治理淮河、太湖会议侧记
新华社记者 张传宣 赵鹏 本报记者 蒋亚平
金秋,来自皖、鲁、豫、苏、浙、沪6省市的政府负责人聚首北京,与国务院和有关部委领导一起,共商治理淮河、太湖大计。
水利部长杨振怀在会上宣布,“八五”期间,中央和地方将投入94亿元,在淮河、太湖流域兴建28个大型工程。治理后,淮河将大大增强防御洪涝灾害能力,太湖则将成为能排、能引、能灌、能供水和通航的综合利用的宝湖。
这是继50年代治淮以后又一次大的动作,也是一项宏大、艰巨的工程。
梦寐以求
谈到对国务院决定再次大规模治理淮河、太湖的想法,到会的省长、市长都说是英明之举。
安徽省今年洪涝灾害损失惨重,仅淮河两岸的损失就超过150亿元。省长傅锡寿说,淮河水害是安徽的心腹之患。前40年治淮,成绩很大,然而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安徽,地处淮河中游,薄弱部位多,仍然灾害频繁。这次国务院决定全面治淮,并把安徽列为整治重点,机会难得。我们安徽人民将从大灾中振作起来,克服困难,全力以赴抓紧治淮。
浙江省副省长许行贯把太湖流域喻作“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武之邦”、“旅游天堂”。他说,这一切全靠太湖哺育。可是,由于长期未能全面治理太湖,这次吃了大亏,教训深刻。教训之一,就是忽视了治水规律,重堵轻疏。这次会议决定先打开三条通道,让太湖水顺利入江入海,令人振奋。他说,浙江将成立治理太湖工程指挥部,由他任总指挥,今冬就干。
河南省省长李长春带来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意见:坚决按国务院的决策办,认真动员干部,发动群众,在全国重视水利建设的大气候下,形成自己的小气候。
大灾之后,各省市已对加快治理淮河、太湖形成共识,对水的忧患意识增强,加快治理淮河、太湖步伐的心情迫切。
共挑重担
各省市决心很大,困难也不少。
会议议论最多的问题,是资金的筹集和分配。94亿元计划投资中,除中央投入61亿元外,其余部分要由地方配套凑齐。
安徽的困难自不必说,连公认为“财大气粗”的江苏也觉吃力。江苏省副省长凌启鸿说,省全年财政收入计划为144亿元,由于水灾,1到8月才收上55亿元。
尽管如此,各省市都表示要另辟蹊径配足资金。基本的指导思想是“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人人有责。
江苏的措施果断。凌启鸿说,将按“谁受益、谁投资”原则,向有关部门、单位、个人收取专项资金,积累建立防洪基金,用于太湖水利工程。初步计算,每年大约可以集资15亿元。这笔钱虽不算少,但与今年江苏200多亿元的损失相比,人们还是愿意花的。
几乎是不谋而合。山东省副省长王建功告知,山东省已经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社会筹资办法,“八五”期间,每年可集资1.9亿元用于修建治理淮河的骨干工程。
河南省副省长宋照肃告诉记者,河南的办法,除调整规划腾出资金外,主要靠适当提高水价、发放金融债券等办法。
按照规划,太湖水将有近40%由太浦河经黄浦江入海,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上海市的防洪压力。对此,上海市副市长倪天增表示,要充分发挥上海的优势,动员各行各业出人、出钱、出机械,在思想、组织、资金、措施各方面做好准备,尽快动工。他对按计划按时完工“信心百倍”。
任重道远
与会代表谈到了过去40年中治理淮河、太湖的经验、教训。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袁国林特别强调,由于地理、气候、历史等复杂因素,一定要充分认识治理淮河的艰难性,要准备打苦仗、持久仗,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安徽省副省长汪涉云总结说,关键的问题是要科学周密的规划,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有一种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作风,同时一定要保证有稳定的足够的投入,切不可“热一阵,冷一阵”。
实际上,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各项主要工程,早已有了规划。久久未能动工或是未完工的主要原因,除投入不足外,各地利益难以协调是一重要原因。因此,这次会议把八个大字突出起来——统一治理、团结治水。要遵循客观规律,按流域科学规划、管理、调度,这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上下游、左右岸、各部门、各地方齐心合力,是搞好治理的保障。坚持以治水为中心、全力搞好综合治理,综合利用,是关系两流域工程措施能否真正发挥效益的关键。
与会代表们认为,治理淮河、太湖是一项造福后代、荫及子孙的伟大事业,是我们这代人肩负的历史责任,只要我们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完成进一步治理淮河、太湖的伟大使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