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后来者的困惑——市场新变化(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0-03
第2版(经济)
专栏:

  后来者的困惑
——市场新变化(二)
新华社记者 林楠
记者曾与一位苦于产品结构调整不快的厂长聊天,问:“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出乎意料,他认为,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资金设备问题,第一位的,仍然是市场。
“如果我有把握什么产品出来肯定供不应求,花什么代价也会去上。可是现在,商店里已经有那么多新产品……”
确实,在中国已出现买方市场的今天,要想有一块现成的市场空白地带等着你,几乎是梦想了。
但是,中国的市场就真的没有空白地带了吗?
曾记得在1982年前后,我国市场出现过一次较大的商品积压。市场似乎是饱和了,但实际上销不出去的大多是30年、20年一贯制的轻工产品。后来的市场转机说明并不是真饱和,只不过是消费者想买更新鲜、更适合他们消费胃口的东西。
这些商品是什么呢?当时大部分消费者自己也说不清楚。他们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是在看到了工厂开发的新产品进了市场之后:一台既美观又轻柔的鸿运扇,一架吸排油烟机,一瓶瓶装洗面奶,一包可当零食吃的美味锅巴……
也难怪消费者事先说不出来,倒退七八年,绝大部分消费者还没有看到过这些产品呢。
人们的消费需求,常常潜藏在某些模糊的愿望中。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市场走俏什么,工厂生产什么,而是工厂摸着消费者的需求脉搏创造什么,消费者就跟着什么走。工厂对市场决不是被动地紧跟,而是有完全主动创造的一面。
把人们尚在模糊之中的需求,变成实实在在的商品,这应是企业的看家本领,也是企业生存发展最重要的机会。
可惜,我们现在不少企业只注重生产能力,而不注重创造开发能力。
多花点力气开发,少追求产值,更不要搞重复建设,重复上马。市场已经把这个问题尖锐地摆在生产企业面前。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