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江苏赴陕干部工作有声有色 给秦巴山区带来改革开放新气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0-03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江苏赴陕干部工作有声有色
给秦巴山区带来改革开放新气息
据新华社西安电(记者王世焕、偶正涛)参加我国首次省际干部交流的江苏赴陕73名干部,在陕南秦巴山区4个地区30个县任职后,经过一番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后,现在已进入角色,工作有声有色。
观念新起来了。江苏干部给山大沟深的秦巴山区带来沿海改革开放的清新气息,输入了浓烈的商品意识,使陕南干部耳目一新。结合江苏经济飞速发展的事例,他们开始学习以江苏干部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生产商品化的观念开始渗透到各个角落。
物资流起来了。江苏干部一踏进陕南,顿觉遍地是宝,可供开发、加工、利用的资源俯拾皆是。按照开发山区互惠互利的原则,他们牵线搭桥,引来大批江苏和沿海客商,山里的石材、中草药、农副产品及各种初级工业品纷纷流向沿海大市场,有的产品已在沿海作深加工后远销海外。陕西石泉县的硬杂木制品代替进口与江苏太仓的陶瓷制品配套后远销欧美。陕西的名特烟、酒,特色产品,已开始在沿海成为抢手货。
人才用起来了。陕南城固县有一个药厂因缺乏管理、缺乏技术人才而濒临倒闭。江苏赴陕干部张承业、唐益明发现问题后,从西安和城固县境内的汉江制药厂请来专家、技术人员,救活了这个企业。
企业活起来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秦巴山区建起了一批相当规模的工厂,有的还是引进技术和引进设备的大厂。由于信息不灵,对市场反应不灵敏,缺乏技术、管理人才,这些工厂多数已成为地方上的包袱。
江苏赴陕干部帮助这些企业转变传统的产、供、销经营方式为销、供、产,并在江苏寻找对口支援单位,在销售上引导、扶持,使大部分企业很快由滞转活。安康地区的模压板、拼木地板生产企业,都是引进的设备。经过整顿后,这些厂的产品质量高,原材料就地取材,北京、海口、香港、新加坡等地客商闻风而至,有的客商主动垫付生产资金,产品供不应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