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戏在舞中演 情自歌中出——评湖南省花鼓戏《桃花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0-03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戏在舞中演 情自歌中出
——评湖南省花鼓戏《桃花汛》
郭汉城
观看戏曲现代戏,往往会产生两种感觉。一是觉得累,因为戏里蕴涵着过多、过重的社会思想容量;二是觉得空,满台的强歌劲舞,激光电声,淹没了戏剧的实体。出现以上情况,归结起来主要是未能确切掌握戏曲艺术的特点和妥善处理形式与内容的矛盾。最近,湖南花鼓戏剧院晋京演出的《桃花汛》,为我们提供了较为成功的经验。作家汪荡平,导演余谱成那种给予现代题材作品以完美艺术表现的进取精神,是很值得肯定的。
《桃花汛》的戏剧情节并不复杂,它描述的是在江南水乡一群年轻妇女和她们的男人,在桃花的领导下搞起内河运输的事。从前被拴在田间、灶头的村姑,一旦从事这种开放而流动的职业,自然有着心态上的变化,人与人之间也引起新的交流与撞击。戏的切入点就落在这群年轻农妇的思想境界和行为取向上。而戏剧的创作者几乎将全部的心智用于寻求对这种立意的独特的艺术表现,他们“要找回并拓展一种被人淡忘,能被各种文化层次的人们欣然接受的戏曲表演形式。”
帷幕拉开,呈现给观众的是一幅江南风情的画卷。桃花,李花、梅花等几个姑娘在明快的花鼓小调的旋律中,有一段优美奔放的洗衣舞,把各自的精神风貌一一展示出来。戏从一开始,就采取了歌舞性向戏剧性内容渗透的方式,步步推动剧情发展,完成形象的塑造。以歌舞性与戏剧性的结合来表现当代生活,本来就符合传统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美学本性。《桃花汛》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歌舞性不是简单的歌舞场面的穿插,也不是一般或外来的音乐舞蹈语汇的套用,而是立足于湖南民间艺术的沃土,运用戏曲的“虚拟空灵,变形取神”的美学原则,对戏剧的整体结构和具体的形体动作进行的一系列艺术处理。戏在舞中演,情自歌中出。基本上每个场景都是用形体与声音的双重造型手段来传递人物情态和戏剧思想的,并且在花鼓戏的节奏与风格中取得和谐。因而,舞台上的一切,既是歌舞化的,又是戏曲化的,既散发着现代生活气息,又保持了花鼓戏的风韵。目前,戏曲现代戏正处在艺术上由低向高的发展阶段,湖南省花鼓戏剧院这种以民间艺术为基础,向戏曲本体回归,在歌、舞、剧三者结合的表演艺术形式上的创新,标志着戏曲现代戏在解决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统一方面,逐渐从摸索趋向成熟。
《桃花汛》的成功,除了编导独具匠心的艺术运思,还得力于它的舞台演出。全剧的音乐像一首美妙动听的山歌,处处给人以亲切之感,整座舞台连同角色的服饰在内,都烘托出现代人的生活环境与精神气质。所有演员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剧中主人公桃花是由刘赵黔扮演的。她的动作洒脱自然,唱腔甜美醇厚,显示出良好的艺术素质。演员谢晓君是个舞台上的多面手,数年前首都观众在《喜脉案》中曾欣赏过她的出色表演。如今她扮演的李花,又展露出新的艺术风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