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怎样“衔接”才灵——市场新变化(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0-04
第2版(经济)
专栏:

  怎样“衔接”才灵
——市场新变化(三)
新华社记者 林楠
大条的洗衣皂,厚厚实实,粗陋而耐用。长期以来,一直是地方计划管的商品。
下达生产计划的同时,下达商业的收购计划。政府的经济综合部门年年要搞一两次工商计划衔接。这曾经是我们平衡市场、平衡产销的有效手段。可是,最近一两年,“肥皂大战”却在工商之间、地区之间,由暗到明,延绵不断。
工业责备商业收购不足,商业责备工业企业超计划生产,而且将自销部分低价竞销,使得商业吃进吐不出……
为什么我们的计划不那么灵了?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看看市场上各种香皂、洗衣粉、洗涤剂、液体皂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型洗涤用品柜台就知道了——代用品、新产品纷纷兴起,而且它们都是计划笼子外的产品。传统洗衣皂的需求市场正在越来越小。浙江省全社会销售量1986年曾达到过402万箱,到1989年,只有309万箱,去年仅有247万箱,今年上半年继续下降,只有73.7万箱。而另一方面,这种普通洗衣皂的产量却始终不减,近几年一直维持在470—480万箱。
“粮多米贱”,明显的供过于求,使得这种计划价每条可卖0.85元的肥皂,实际只卖到0.75—0.80元之间,于是,工商之间、工厂之间,为批发渠道、销售地区、批发价格争论不休。
要避免“大战”,出路是明摆着的:减少洗衣皂的产量,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用新产品去另开一方天地。
可是,由于洗衣皂的生产工艺比较简单,也由于前几年肥皂紧缺时靠计划指挥,上过一批设备,全省几家较大的日用化工厂,谁也不肯减少生产。它目前毕竟还有一定销量,“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争地盘也罢,压价格也罢,总比大调整省力。何况,还有一个计划在,至少可以用一只眼睛看计划——要求商业收购,而另一只眼睛看市场。
没有及时调整的计划,实际上起了这么一种副作用,就是使企业需要直接承受的十分逼人的市场考验,变得有所缓冲。
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目前各方众说纷纭。不过,浙江省有关部门正在酝酿,要将肥皂等日用品从计划笼子里放出去。只为防市场波动,适当搞一些储备。这将把企业直接逼上市场第一线。
但也有些同志担心,把企业逼上了第一线,企业是不是就有能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呢?产值指标、承包基数、技改能力……同样也在严酷地制约企业。也许我们的计划,可以少管一点工商衔接,倒需要在解决深层次的矛盾上发挥应有的力量。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