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向“第一生产力”要油——辽河油田科技进步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0-04
第2版(经济)
专栏:

  向“第一生产力”要油
——辽河油田科技进步记事
朱维群 彭元正
辽河油田自1970年投入开发,到70年代末期原油产量超过300万吨以后,由于易于开采的含油气区块基本都找到了,产量一度出现徘徊局面。但徘徊之后又出现新突破:“七五”期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以每年1亿吨速度增长,原油产量以每年100万吨速度增长。1990年原油产量已是排在大庆、胜利油田之后的“油老三”。突破从何而来?油田科委主任、原总工程师辛一平回答:“从科技进步来!”
从“死油”到活油
曾有一位外国石油部长来辽河油田参观,主人请他站到刚采出的高凝油油块上试试。他站上去,既踩不垮,又不粘脚,不由大吃一惊:“这样的油,你们是怎么采出来的?”
70年代初,人们已发现辽河油田油藏中稠油、高凝油占很大比重。在当时不掌握这两类油藏开采技术的条件下,人们干瞪眼没办法。大家骂它们是“愁油”、“死油”。
80年代辽河油田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稠油热采设备、技术。辽河油田科技人员在充分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本地条件大胆创新,先后组织了1600米深度的注蒸气完井工艺等6项主要课题攻关,逐步形成“大机、长泵、粗管、强杆、深抽”配套常规开采技术,一跃居于国内稠油开采领先地位,其中在蒸气吞吐深度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付高凝油,查遍全球100多个高凝油油田,一般凝固点18℃就算高凝油了,根本没有辽河油田这种最高凝固点达67℃的。科技人员举一反三,把稠油热采经验改造后用于高凝油,创造了闭式热水循环抽油等新技术,又敲开了高凝油资源禁区。
这两种特殊油藏的“解放”,成为油田增产主要因素。1990年稠油、高凝油产量相加占全部原油产量的6成!
从单向井到丛式井
辽河油田会战之初,当钻井二公司在渤海湾茫茫芦荡中立起第一批井架时,用的还是传统方法,“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个平台只垂直向下钻一口井,再钻第二口就得另换井场。而今,他们立一个平台可以往四下斜打几口乃至十几口定向井,组成所谓“丛式井”,“打十几枪才换一个地方”。
丛式井比起传统单向井,一可以减少井场、道路征地,二有利于湖泊、城镇、桥梁等特殊地表环境下的油藏开采,三可以减少井架、钻机搬迁工作量,四有利于采油管理。“七五”期间辽河油田共钻定向井2502口,形成丛式井组845个,节约投资近亿元,减少占地7000多亩。
从单一到多样
被称为钻井血液的泥浆,过去只有一两个品种,打什么井都靠它。现在仅钻井二公司就开发了十几种常用和特种泥浆:有专用于地层压力低于静水压力情况下的充气泥浆,有减少有害物质侵入油层的油溶性树脂泥浆,有防止井塌的钾盐聚合物泥浆,有预防钻具在井下粘卡的润滑泥浆,甚至还有专门对付钻具在井下“卡壳”的解卡泥浆……所有这些泥浆,又都具有提高钻速、保护油层和降低成本三项综合效能。
由于综合技术水平提高,钻井速度大大加快。1980年以前钻井队年进尺超万米就有资格当标杆队,如今全油田85个钻井队平均年进尺达2万米,标杆队能打到3.7万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