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参与国家大事管理 投身首都四化建设 40万少数民族同胞活跃京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0-04
第4版(要闻)
专栏:

  参与国家大事管理 投身首都四化建设
40万少数民族同胞活跃京华
据新华社北京10月3日电(记者张严平)首都北京40多万少数民族同胞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参与管理国家大事,从事各项建设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北京是我国唯一居住着中华民族55个少数民族的城市。据了解,在40多万少数民族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国家机关的负责同志,有群众团体的领导同志。43岁的团中央副书记洛桑,是生活在北京的1600名藏胞之一,他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7个年头。7年来,围绕党的四化建设总任务,洛桑和他的同志们致力于在农村青年中开展科技兴农活动,在城市工人中培训青工技术队伍。
文化教育卫生界是少数民族同胞云集的领域,各族人民以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这些领域大显身手。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科大学教授谭承向是毛南族的后代。这位26岁转业的志愿军大夫,在医科大学度过了大半个人生。他热爱他的教学工作——为自己是毛南族的第一个教授,更为自己是祖国的儿子而骄傲。1987年,德国医学研究单位曾向他发出前往西德工作数年的邀请,条件是一切研究成果均属西德,他断然拒绝了邀请,他的知识只愿奉献给祖国。他带领研究生潜心研究数年,获得一系列科研成果,其中“肝脏免疫组织化学”的研究,对了解肝癌的病理特点及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在科学技术领域,同样活跃着各少数民族同胞的身影。参加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科技队伍中,有一位彝族出身的核技术专家,他叫杨庸。50年代,他告别了家乡大凉山秀丽的山水调往北京,在我国核技术领域中默默耕耘了30多个春秋。回首往事,他说:“能为我国的核技术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一生无憾。”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有位纳西族专家和致经。他作为纳西族的第一个大学生,20多岁就到了中科院。20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国防所需要的电路器件的研制。他在担任科研组组长期间,工作扎实,组织得力,和同志们一道成功地研制出“抗辐照SOS”集成半导体电路器件,填补了国内国防科技领域的一项空白。
北京的其它各行各业,也都有少数民族同胞的劳动和奉献。一位在京生活了十几年的塔塔尔族的同志深情地说:“北京是56个民族的北京,它既是祖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各族人民参政议政、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聚焦点。40万少数民族同胞在这里奉献的是他们维护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深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