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提高经济效益——我国经济面临的重大课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0-04
第5版(理论)
专栏:探索与商榷

  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经济面临的重大课题
陈应求
李鹏总理在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报告中,对提高经济效益问题作了明确的阐述。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我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生产消耗高,产品质量低,建设浪费大,资金周转慢,劳动生产率低,企业亏损严重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地存在。这也正是我国经济生活中诸多困难的症结所在。
我国经济效益差的原因很复杂,分析起来恐怕主要有:
第一,以经济增长速度代替经济效益,屡屡出现片面强调速度的势头。社会主义制度为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也会造成经济结构比例失调,效益下降以及资源严重浪费。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效果的综合反映,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相互排斥的,也可以是互相促进的,其关键在于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应建立在最佳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我国的现状是两者相互脱节,甚至出现相互排斥之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尽管对速度与效益的关系问题的认识有所提高,但由于企业还未改革成为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同时市场发育不够,宏观调控手段不力,因此,随着以简政放权为主要内容的改革的推行,企业取得一定的自主权后,集团利益公开化,而相应的宏观调节措施跟不上,致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逐步蜕变为企业职工收入最大化目标,并在企业间造成投资、消费相互攀比的局势,产生了投资、消费的严重失控,企业行为短期化的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一恶性反应致使经济发展速度难以抑制,效益的提高相对滞后,使速度与效益的关系难以互补,甚至处于恶性的相互排斥之中,并一度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二,我国竞争性的市场机制还未充分建立起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要求有平等和适度的竞争。而当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换时期,旧体制的作用犹存,漏洞与摩擦较多。一方面,存在着不利于竞争的行业垄断和行政区域分割垄断;另一方面,行政的不合理保护和干预也妨碍了竞争机制的正常运行。一些行业,众多厂家重复布点,分散使用资金的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没有形成“优胜劣汰”机制的竞争,不可能激发企业为增强竞争能力而改善经营,改进工艺、技术,从而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缺乏动力和压力;同时,条块分割的旧体制和行政的无原则保护,阻碍了专业化规模经济的正常发展,致使社会化生产水平低,小而全分散生产的现象比较普遍,行业结构很不合理,使企业缺乏提高经济效益的外部条件。
第三,产业结构失调,企业产供销严重失衡。我国原材料、能源的供应本来就长期严重缺口,加工工业的盲目发展,加剧了原材料、能源的供求矛盾,致使许多加工企业生产能力闲置,使部分产品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因此,我国工业经济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产业结构失调,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即加工工业盲目超速发展,而原材料、能源等基础产业发展相对迟缓,消费市场的需求也相对有限。
第四,加工业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企业难以承受各生产要素的政策调整的压力。在加工工业中,以初、中级技术的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生产过程中消耗原材料、能源量大,其活劳动创造的附加值(纯产值)比例很低。我国长期以来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定得过低,基础产业的相当一部分利润流入加工工业中。近年来国家适当调高了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这本是一种合理的价值还原,也是刺激增加基础产业投入的一项重要措施。但由于加工工业未能及时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未致力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产品的附加值低的状况无甚改进,从而难以承受来自原材料、能源调价的压力,特别是在工资普调之后,企业更难以消化产品的费用增支,甚至出现一些亏损企业。此外,近几年来企业外部环境欠佳,流通环节增多,也是工业效益难以提高的一个因素。
第五,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落后,人、财、物诸生产要素未能充分调动起来。表现为:一是经营责任制落实得不彻底,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二是技术开发和质量管理工作薄弱,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比例过大,劣质产品积压严重;三是财务管理水平不高,费用开支过大,资金周转困难。
面对低效益、高消耗的现状,在指导思想上,应尽快从以发展速度为中心,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这就要求企业生产中物质消耗有更大的节约,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提高,真正实现从外延型为主的扩大再生产向内涵型为主的扩大再生产过渡。要实现这一目标,既要端正指导思想,又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体说来,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结合治理整顿的要求,谋求合理的发展速度。要继续适度控制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产生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投资增长过快,经济增长过热,因而加剧了国民收入超分配的矛盾,导致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恶化,直接影响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基本建设信贷资金的发放,特别应该平抑加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信贷,防止盲目设厂、布点现象的产生。
其次,深化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治理”与“整顿”是根据经济环境的近期状况而采取的措施,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服务的。因此,在继续治理整顿的同时,要努力深化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关键,是长期的方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是推进企业改革,在继续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企业产权的关系,推行产权有偿转让制度;二是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体系,使各生产要素都纳入市场的轨道。这就需要逐步取消有碍市场竞争的行政垄断和行政干预,让企业在公平竞争中改善经营,自觉提高经济效益;三是逐步完善宏观调控手段,特别是经济手段,并以完善的法制为保障,使国家计划功能有效化、制度化。
再次,制订正确的产业发展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我国经济效益低的状况,是与产业结构不合理密切相关的。必须加强产业发展的规划、管理工作,对战略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发展,要做出透明度较高、时效较长的政策指导,通过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基本建设资金的投向,逐步使产业结构优化。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应与财税、工商、金融部门建立分工协作关系,保障行业发展政策的实施,推动工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改变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不合理状况,使那些因专业化生产水平低、规模小而效益差的小型企业,通过专业化改组和联合,提高产品生产的批量,以谋求规模效益。
最后,优化技术结构,大力开发新产品。通过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而尽可能地降低物质消耗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我国近年来工业生产中物质消耗率有增长之势的现状,我们必须重视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在加工工业中逐步提高“精、高、尖”产品的比例,对同行业重复布点的中、低级加工企业进行适当的调整改组,以减少工业生产中的物质消耗。       (作者是广东省石油化学工业厅厅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