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呼唤银幕万紫千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26
第8版(副刊)
专栏:

  呼唤银幕万紫千红
  权贤佐
近年看国产电影,以“领袖”与“武侠”题材居多。有侠肠义胆,又功夫超群的武士历来为中国百姓所崇尚,这种题材的电影为不少观众喜爱实不足怪。在中国漫长的革命征程中涌现的领袖人物总被人民群众景仰,更何况这些年的影片中“领袖”跨出了“神坛”,作为可亲可敬的人走进了银幕,来到了广大观众中间,不能不说是中国电影的一大进步。
问题是摄像机不能光对准领袖人物“摇、切、特写”,也应让改革大潮中的普通老百姓多上些银幕。中国的改革可谓史无前例,展现出千载难逢的历史画卷,五光十色的生活景象,千姿万态的你我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变,生活方式在变,家庭婚姻在变,连神态、气质、声调、迈步都和从前不一样了,其中不乏传奇色彩、耐人寻味的戏剧冲突和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过年》就是一部反映改革中农民生活的好片子。或许现实的东西不好拍,不像拍“领袖”、“武侠”片那样,没有历史题材那样有把握,弄不好触上“雷”什么的,我倒想这种担心不无前因。可是怕触“雷”而绕着行,灵魂工程师不去探究灵魂何谓称“师”,何况当今的“雷”呀什么的不可与昔日相提并论,关键在于行的路正不正,心明不明,眼亮不亮了。但愿电影艺术家们胆子再大一些,思想再解放一些,这方面电影要向电视剧学习了。
电影创作切忌“一窝蜂”。过去一部《庐山恋》引出好多个“恋”,一颗《水晶心》牵动了多少颗“心”,而今《开国大典》上的毛泽东迎来了一位又一位领袖,神乎其神的武侠们则更是不甘示弱,一个接一个登台格斗厮杀。人们在思考:难道电影界也染上了“一窝蜂”的毛病,难道中国人的思维定式就不能改变一下吗?这方面艺术家们应当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唤来银幕上的万紫千红。
       (作者单位:吉林省粮食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