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应重视藏粮于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0-08
第2版(经济)
专栏:记者来信

  应重视藏粮于民
新华社记者 胡宏伟 实习生 孙富
在杭嘉湖平原、金衢盆地等浙江省重点粮产区采访,记者常常听到“政府收粮难,农民卖粮难”的叹苦声。
政府收粮究竟有多难?浙江省粮食局提供的数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随着全省粮食生产的发展,粮食部门进多出少,仓容紧张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据统计,目前这个省共有仓容40.5亿公斤,但到今年8月底全省入库粮食(包括多年库存积压)已近58亿公斤,缺仓17.5亿公斤。除超负荷加高堆放勉强解决7亿公斤外,其余10.5亿公斤只能靠大量搭建应急性露天囤等办法暂时过渡。时间一长,难保不会出现发芽霉变。一个多月后,10多亿公斤的晚稻很快又将登场,如何收储,更是一筹莫展。这种捉襟见肘的紧张状况已持续多年。每到收购季节,粮食部门顾头难顾尾,急得团团转。
而另一方面,同样让人担心的是,这些年许多农民储粮备荒的观念日益淡薄。1990年浙江省粮食产量只比上年增加3.18亿公斤,农民向国家售粮则增加了3.66亿公斤。农户多售粮少留粮的结果,既激化了政府收粮难,最终加剧农民卖粮难,又影响了农民抗灾自救的能力。
走出“两难”,路在何方?现实十分清楚:储粮包袱一味由国家统包下来不合理也不可能。在保证完成国家定购任务,搞好必要的国有储备的同时,积极建立藏粮于民的农村储粮新体系,不失为缓解“两难”,利国利民的路子之一。
从浙江省许多地方近年的实践看,要发展藏粮于民,除了须进行一些必要的宣传、发动外,还应该注意两方面问题:
一是要切实为农民做好配套服务工作,解决各种困难。农民不愿多储粮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家中储粮易遭虫蛀鼠咬霉变,粮食损失大。针对这一心态,湖州市粮食部门采取集体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帮助农户利用各家新建楼房楼梯下的闲置空间,铺设沥青、米糠,建起密闭式家庭储粮室。少者储粮一二千公斤,多者可达5000公斤。同时,当地粮管所设立粮油储藏服务部,粮站配辅导员,向农民无偿提供技术指导,传授科学的储粮知识,深受农民欢迎。
二是不能忽视乡村集体力量的发挥。记者在浙江省乡镇企业发达的绍兴县南钱清乡南钱清村采访时看到,不久前这个村的5家村办企业集资13万元,兴建起面积达420平方米,能储粮20万公斤的集体粮仓。村里农民则如同将钱存进银行一样,把各家余粮装包入库,存取自由。储粮管理费用全部由集体承担。今年8月10日粮仓正式开仓代民储粮以来,不到一个月时间全村农民就存入粮食13万公斤。这实际上成为开展农村统分结合社会化服务的又一新内容。据介绍,目前在浙江省不少集体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乡村,已陆续推广了这一做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