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种粮大户姚志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0-08
第2版(经济)
专栏:农村人物志

  种粮大户姚志堂
新华社记者 陈妩 本报记者 任兆欣
43岁的姚志堂个头敦实,皮肤黝黑,脸上沟壑纵横的皱纹记着他劳作的艰辛。这个南京市江浦县的普通农民,先后共承包了800亩地,现在是江苏省首屈一指的种粮大户,在全国恐怕也数得上。
苦乐江滩地
姚志堂1987年与村里签了合同,包下400亩别人不愿种的江滩。风调雨顺加上老姚的精心侍弄,1988年夏粮即获丰收,大麦小麦共打了近8万公斤,老姚把粮食全部卖给了国家。南京市政府为了表彰他改良荒滩、踊跃卖粮,奖给他一吨尿素和一台47厘米“熊猫”彩电。可第二年,江滩地就让老姚尝到了厉害。
1989年夏初,江滩里金黄麦浪一眼望不到边,老姚满心欢喜,估计能收10万公斤。6月1日开割,不料第二天就下了一场暴雨。江水伴着台风肆虐,水位猛涨,眼看麦子就要被江水冲走。老姚急忙召集附近的乡亲帮他抢收,收的麦子四六分成。粮食保住了,而老姚只剩下4万多公斤,多一半都被乡亲们抱走了。县长县委书记来看望他,安慰说:“你辛苦了,你做得对,粮食到了乡亲们手里,总比让水冲走强多啦!”
江滩地承包了4年,老姚共向国家交售商品粮24万公斤,并主动承担了2万公斤的粮食订购任务。现在,老姚对江滩已种出了感情,明年合同到期后,他打算和村里商量,再继续承包3年。
荒地变桑田
江滩地只种一季,老姚不愿享这“半年闲”。今年3月,在副县长王宗俊的担保下,他又承包了南京航空学院农场的400亩抛荒的实验田,没想到一开始就赶上了今年的特大水灾。
“南航这块地不好弄,高低不平,草又厚又密,头发都急白了。”话虽这么说,老姚已把这400亩地全部平整好了。年初,老姚一边整地,一边种了100亩棉花和100亩黄豆,全让6月的大雨给淹了。6到8月份,老姚在南航地连续80天没回家,请了近100个亲戚朋友和乡亲帮他抢种上了晚稻。
7月10日,津浦铁路告急,江浦县星甸镇为蓄水滞洪被迫炸圩。听到这个消息时,姚志堂正在田里干活。第二天,他和家人就去县种子站买了1000公斤晚稻种,在自家田里育了8亩小秧,到8月初,他把这些小秧都送给了星甸镇的乡亲,同时还送去了500公斤大米。
根在泥土里
老姚住着三间普通砖瓦房,屋内陈设简单,他把这几年不算多的收入又都投到了农田里。现在种粮赚不了多少钱,老姚却乐此不疲。有人劝他开个小店,一个月能收入几百元。可他觉得自己的根还是在庄稼地里,“我最喜欢干也最会干的活儿就是种地。”
现在国家鼓励农民种粮食,老姚也幸运地有一个好的“小环境”:县乡村各个部门都很支持他,农行、信用社、县农机、农资公司和科技部门都给过他许多援助,老姚说起这些来感慨不已:“我一家种这么多地,要没有各部门的扶持和乡亲们的帮助,真会寸步难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