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情系高原——青藏铁路采访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27
第2版(经济)
专栏:

  情系高原
——青藏铁路采访记
董海旺 刘俊才 郭小郑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一条国内最高的铁路横卧其间。它穿越沙漠、戈壁、盐湖、沼泽,全长846.9公里。这就是兰州铁路局管辖的青藏铁路。这条钢铁大道1984年正式开通,7年多来载运货物1000多万吨,运送旅客300多万人次,对青海、西藏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列车闯入“无人区”
8月中旬,我们沿青藏线实地采访。
列车穿越了轨面最高、两端高差18米的关角隧道后,便爬上了海拔3300米的航垭车站。这段176公里的线路,处于被人们称为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的“无人区”。
一下车,我们便遇上了兜头的狂风和弥漫的黄沙。高山缺氧使我们感到胸口阵阵发闷,狂沙的袭击,更让人行走艰难。可是在沙漠之中,拿信号旗的年轻人,却像石柱子一样稳稳地站着,一丝不苟地发出发车信号。
接待我们的是刚下夜班的两位小伙子,他们介绍说,这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1985年3月,一场严重沙害袭来,旋风卷着沙粒直往铁道上抛。车站职工想尽办法,挡风清沙,保证趟趟列车安全通过。到今年8月,这个站已实现2800多天无事故,被兰铁局命名为优秀中间站。
“这么艰苦,习惯吗?”“慢慢会习惯的,苦中有乐嘛。”车站职工都抢着回答:“看到一列列火车从眼前驶过,千百名旅客送给我们微笑,一切苦累就都无影无踪了。”
车站和养路工区职工在“无人区”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他们工作上密切合作,生活上互相关心。车站缺粮,工区主动送上;工区少油,车站就提去几瓶。离开航垭时,我们环顾四周,除车站这几排平房外,能看到的只有茫茫沙海和黑石山群。
少有的“地方特产”
南山口站,三面环山,一面临湖。湖是盐湖,不见水,只见盐壳上的沙石,与戈壁滩没什么区别。站长介绍:“我们这儿最出名的‘地方特产’是‘三个蚊子一盘菜,四个老鼠一麻袋’。”为了防止蚊虫叮咬,工人们都有“防蜂罩”,热天也得戴手套。
我们原计划在戈壁车站采访半小时,可下车只3分钟,我们就被蚊子咬了,每人身上都被叮了五六个大包。据介绍,这些车站每年都要花一大笔钱买驱蚊虫的药品。
这里昼夜温差近摄氏30度。在南山口站采访时,中午我们正吃西瓜,外面突然下起了冰雹。气温骤然下降,我们又不得不围着火炉取暖,真是“抱着火炉吃西瓜”啦!
养路工区的小伙子告诉我们:“在这儿工作,每天都要把四季衣服穿一遍。”可不是,白天我们在线路上见面时,他们个个都光着膀子抡大镐,傍晚见面时就都穿上毛衣了。尽管气候恶劣,可他们出勤率仍在98%以上。
一人苦,换取万人安
青藏线54个车站工区,处处体现着“宁愿一人苦,换取万人安”的“青藏人”精神。
松如沟车站是风的王国。站长指着扳道房对我们说:“这段铁路常常被风沙埋没,有时候扳道岔要用撬杠。”去年7月一天深夜3点,狂风骤起。很快,沙石侵入一段线路道心,临山养路工区工长潘玉龙带领20名工人,从10多公里外及时赶到现场,苦干4个多小时,清除了覆盖在道心的厚厚黄沙。
前年4月的一天,一场罕见的大雪覆盖了整个二郎、南山、关角、天峻地区,一些路段积雪1米以上。险情就是命令,4个工区的职工深夜零点出动,突击铲雪。关角地区,地处风口,大风把3名女工几次从道心吹倒在路肩。雪团灌进他们的靴筒,化成水又冻成冰,有的同志裤筒冻板后被折成两节。可谁也不顾这些,都一个劲地奋力铲雪。
清沙护路,不只是养路工区的事,每遇风沙,车站职工、火车司机都自觉参战。一次,于寿机班担当507次客车牵引任务,列车行至陶力至尕海间时,前方的一段钢轨被沙子埋住。于寿和另一名工人立即自己动手清除3公里长线路上的沙堆。清完沙,他俩双手都渗出了鲜血。我们多次问一些青年养路工:“你们就不想往好地方活动活动?”他们的回答是干脆的:“只要有铁路,就得有养路工。我们走了,不是还得派人来吗?”
洒向高原都是爱
西宁分局1984年刚接管这条线路时,全线31个车站中,有20个无电,23个无水,文化设施更是无从谈起。
全线女工占职工总数的23%,未婚女子少得可怜。面对这种状况,兰州铁路局和西宁分局把情洒向了高原,对艰苦地区实行了倾斜政策,奉献出了一片片爱心……
——从1986年开始,先后为无电车站购置了45台小型发电机,为车站和工区配备了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建立了图书、阅览室、游艺室。在柯柯、察尔汗、南山等人口集中的地区建起了电视差转台。分局组成两列高原生活列车和送水车,每月定时为职工运送生活用品。在格尔木、德令哈、柯柯三地区修建职工“鸳鸯楼”、“扎根亭”,3260户迁入新居。各级工会、共青团纷纷开展当红娘、搭鹊桥活动,帮助职工解决婚姻问题。有的站段还把已经建立恋爱关系的青年男女调到一个工区。
……
组织上把爱送给了职工,工人们便把一切献给了铁道事业。8年来,全线先后有676人入党,1700多人入团,600多人提干,1900多人被评为各级先进生产(工作)者。(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