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英语京剧及其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0-08
第8版(副刊)
专栏:

  英语京剧及其它
徐城北
不久前美国夏威夷大学戏剧舞蹈系和音乐系师生继英语京剧《凤还巢》之后,又以新排的《玉堂春》再度来华访问演出,引起中国观众的极大兴趣,也引发了我写这篇文章的兴致。由中国人用汉语演给同胞看的京剧,是我们司空见惯、已经觉得平淡无奇的事情;由外国人抑或中国人用英语演给它的观众(中国人或外国人),就会分别出现四种情形。下面分别论述。
一、中国人用英语演京剧给同胞看,既不属于文化交流,也不是为了普及英语,大约只是为了“出奇制胜”,让不懂得英语的同胞哈哈一乐。然而这只能让同胞乐一次,下次再请他来,他必会和你“拜拜”。
二、外国人用英语演京剧给中国人看,那又要看拿什么样的英语京剧给什么样的中国人看。如果是把在国外业已获得成功的英语京剧,拿回到它的故乡,让原来的主人“也开开眼”,那么当然属于文化交流的性质;如果中国观众基本上是京剧界人士,那就难免要“品头论足”,要“横挑鼻子竖挑眼”,要从“唱”、“念”、“做”、“打”各个单项上逐一品味,看“老外”到底“变通”得怎么样,甚至会追问“十六岁开怀”和“苟且之事”在英语里怎么翻译……
三、外国人用英语演给使用英语的国家的观众看,那么首先有一个“中菜西吃”的问题应该解决。因为京剧是产生、发展在中国的封建主义时代的艺术,“翻译”到西方去恐怕不能单纯从形式着眼。像《拾玉镯》这出着意体现虚拟表演的小喜剧,外国观众除了惊讶表现方法和演员本领的高超之外,更因男女主人公在爱情上的犹疑踟躇困惑不解。他们会询问陪同看戏的翻译:“你们中国人真奇怪!这对青年人既然如此相亲,放开胆子去爱就是了!女方的妈妈为什么不放心女儿,更为什么会让女儿如此担惊受怕?如果这位老太太真的反对,这对恋人不可以私奔吗?……”所以,当外国的表演艺术团体如果当真把排演京剧当作一项传播异域文化和艺术的崇高使命的时候,就不能不把如何阐释剧本的内容放在首位。当然,夏威夷大学喜剧系的师生所以要“揽下”《玉堂春》这样具有空前难度的“瓷器活儿”,大约首先还是从京剧艺术本体与西方戏剧艺术本体之间的区别着眼的。他们要让自己在艺术实践的比较中,掌握不同戏剧体系的不同特征;他们要把东方艺术中显然独特的东西,“化用”到以往熟悉的西方戏剧形式中去。我想,基于这样想法的实践,我们除了赞扬之外,是不能做任何苛求的了。
四、如果是中国人出于文化交流的鲜明目的,把自己排演的英语京剧拿到使用英语的国家,给异国观众去品味的话,那么在我们面前的道路还很长很长。40年来,我国派出了大量的京剧团体,把大量的舞蹈和武打戏献给了异国观众,目的中就包含着这一点。但是由于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过去没有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去要求它、实现它。我们满足于使世界尽可能多的区域,都晓得中国有这样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满足于外国人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而没有首先在京剧的内容与外国戏剧内容的沟通方面着意努力。比如《玉堂春》,外国文艺当中和它情节最为相近的,莫过于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二者能不能比?我以为,只要不是非得“一决雌雄”的话,比一比还是有好处的。比的结果不必强求一致,就我个人来讲,只“比”出了两条心得:一,论深刻和真实,数人家的《复活》;二,论艺术和民众关系的水乳交融,那咱们最喜欢、最乐于接受的“乐感文化”,是世界上哪个国家也比不了的。如果我们自己把《玉堂春》改编为英语京剧,并且准备向外“隆重推出”的时候,就不能不根据我们从文化比较得出的认识,首先在内容上做出重要而审慎的变动,然后力求在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有所追求。由此可见,要想搞好英语京剧之类的文化交流,不仅需要优秀艺人的继续努力,而且需要专家学者介入,共同在“学通中西”上下一番苦功。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要想使京剧艺术在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对比中熠熠放光,负有责任的还是咱们自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