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此复神州第一功——辛亥武昌起义遗址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0-09
第4版(要闻)
专栏:

  此复神州第一功
——辛亥武昌起义遗址巡礼
本报记者 龚达发
金秋10月,辛亥首义之城——武汉沉浸在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的热烈气氛之中。修缮一新的革命遗址,引来无数海内外炎黄子孙凭吊、瞻仰。
巍峨的黄鹤楼下,万绿丛中掩映着一座红色的西欧古典式建筑。这座始建于清末的“红楼”,原是清王朝模仿西方君主立宪而修建的“咨议局”办公处。武昌起义胜利当天,起义军领导人在此聚会筹建军政府,推荐都督,并向全世界宣告:武昌首义成功!从此,中国诞生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权,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80年的风雨,红楼仍不失当年风采。现已辟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笔题写的馆名在秋日下熠熠生辉。
红楼前,高高耸立着孙中山先生铜像。这位革命先驱者身着长袍马褂,一手持杖,一手持帽,气宇轩昂,那睿智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后来者。在络绎不绝的瞻仰的人群中,百岁老人喻育之被一群青年簇拥着在孙中山像前合影留念。102岁的喻老是武昌起义参加者中唯一健在者。在老人的记忆中,80年前在这里第一次见到孙中山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从红楼出来,穿过林荫夹道的武珞路,一座造型别致的赭红色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纪念碑像一把利剑,直插蓝天。碑身上刻“拜将台”三个大字,下方两行小字“辛亥首义都督黎 任黄兴为总司令在此授印”。武昌起义不到一个星期,垂死的清王朝调集大批军队,水陆并进直扑武汉,一场悲壮的阳(汉阳)夏(夏口,即汉口)保卫战打响了。10月27日,清军已经进入汉口市区,繁华的汉口市区一片火海,无数起义军民倒在血泊中。此时,革命领袖黄兴来到武汉,立即亲临前线率军奋战,直到11月1日汉口撤守。次日,在革命党人的要求下,鄂军都督黎元洪仿刘邦拜韩信故事,在军政府前搭拜将台,聘黄兴为战时总司令。黄兴便赴汉阳组成司令部,统帅革命军浴血奋战。汉口、汉阳相继沦陷,但黄兴以及革命军英勇奋战了40多天,彻底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同时为全国其他省份响应武昌起义赢得了时间。辛亥革命,黄兴功勋卓著,正如章太炎挽黄兴联云“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武汉人民除建拜将台外,还在龟山建黄兴铜像,改汉口巴黎路为黄兴路,永远纪念这位卓越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浸透着辛亥烈士的鲜血。在震惊中外的阳夏保卫战中,汉口一役7000壮士捐躯,汉阳奋战,3000英杰殉国。老人们说,如今汉口最繁华的江汉路、六渡桥一带,当年也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为了抵御进入汉口的清军,英勇的起义军在这里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使清军寸步难行。清军头子冯国璋竟以汉口市区障碍太多为由,下令四处纵火,火烧四天四夜,汉口大部化为灰烬,举国震惊。当我随喻育之老人来到这座陵园的时候,老人已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良久,他对女儿喻安澜说:“我当年没有成为这里的‘鬼’。但我深知九泉之下辛亥烈士的心愿,人可白骨入土,爱我中华之志当代代相传!”
在汉口楚善里,我找到一座砖木结构二层楼房。这里原是俄租界,辛亥革命起义政治筹备处机关所在地。10月9日上午,起义领导人孙武在这里装配炸弹不幸爆炸,身负重伤。闻声赶到的俄巡捕将炸弹及起义文告、名册尽数搜去,立即交给武昌清督署,一场大搜捕就这样开始了,武汉三镇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起义成功以后,革命党人曾幻想以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同情与支持,但面对清军的疯狂反扑,租界的帝国主义分子不仅隔岸观火,而且摆出一副武力干涉的架势。起义的第三天,日本兵就以护厂为名公然向革命军开火,英军也悍然出动,抓去革命军50多人。起义不到10天,武汉江面就出现了16艘外国军舰,到11月中旬,竟有51艘外国军舰侵入中国领水。帝国主义的行径从反面告诉中国人民,帝国主义决不希望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而希望中国走向分裂,成为他们的附庸。这不禁使人想起一位伟大革命家的名言: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这也许是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附图片)
1911年10月11日,革命党人在武昌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挂起了象征18省团结一致的18星军旗。  新华社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