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赶往深圳的歌手们——全国青年卡拉OK大奖赛后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0-09
第8版(副刊)
专栏:

  赶往深圳的歌手们
——全国青年卡拉OK大奖赛后记
大农
在一个开放的时代,人们的娱乐方式乃至于生活方式,一旦注入新的内容,它在青年人中的蔓延之势将是不可遏止的。
当年的牛仔裤、迪斯科莫出此例。而今的卡拉OK热亦应做如是观。好在人们正逐渐认识这类现象的规律和必然性。于是,人们不再视新奇事物为洪水猛兽,人们知道对外来的新鲜玩意可以从容不迫地因势利导。
于是,在卡拉OK的热潮方兴未艾之时,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与中国音协、深圳市影音艺术公司(AVA)联手发起了一场“全国青年卡拉OK大奖赛”。
大奖赛吸引了500万青年人来参加。选拔赛的参赛点设遍全国。据说,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位痴迷的歌手,只为了感受一下用这新奇的玩意展示自己的歌喉,竟骑着马儿赶了几天的路程来参赛。他没能赶到最终决赛的赛场,但他追赶上了自己心中的向往。挡不住的向往!
一层层的选拔犹如一层层台阶。每一层的阶面越来越狭小,欲跻身一席之地的人也越来越艰难。至此,卡拉OK——一种令人陶醉的自娱方式已经变为纯粹的竞技表演。
最后的决赛在9月的深圳举行。正式比赛的那天,我坐在柏叶剧院的观众席上,听台上歌手一个接一个引吭高歌。“曲目不多,都是常听的几首歌。”身旁的老宋是行家,他说,“这些歌听起来很华丽,唱起来并不难。好歌也应该好唱。卡拉OK就应该唱这种歌。”
歌手们唱得大多是《我爱你,中国!》、《英雄赞歌》、《祖国,慈祥的母亲》。
“要是在一般的卡拉OK歌厅,没准儿我也敢冲上去唱几嗓子。可眼下这阵势,即使不是比赛我也不敢上去。”
“是啊,虽说是业余歌手比赛,可这些歌手的演唱方式和水平,都跟专业舞台上的歌手差不多。”
缺少的只是专业歌手的从容和老练。我想,他(她)们平时跟自己的伙伴们玩卡拉OK大概不会紧张的。真正的歌迷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应该将评委的打分、听众的评价浑然忘记,应该一心拥抱那歌的世界。正是因此,有时某个一往情深的业余歌手往往比一个在台上装腔做势对口型的专业歌手更令人感动。
终于,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歌手。四川的马晓玲、李晓霞,上海的陈仪……这些歌手获奖不单靠的演唱技巧,更因为他们找到了在台上的感觉。几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歌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蒙古族姑娘其木格、维吾尔族姑娘哈丽旦,她们的血液似乎是歌唱着在血管中流淌。
比赛结束之后,大赛组委会又组织获奖歌手们去部队、工厂与士兵、工人们联欢。卡拉OK的真正用武之地,本来就应该在那些地方,在普普通通的会唱歌与不太会唱歌的人们中间,在一切爱唱歌的人们中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