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带把菜刀到边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0-11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带把菜刀到边关
  陈建军
川菜、苏菜、鲁菜,一道道出现在边防某部的餐桌上。
色泽、味道、形状,令人拍案叫绝!
谁能想到,这竟出自一个不满20岁的新兵之手。
1990年初,从四川应征入伍的新兵中,有一名战士的提包里,装的是一把菜刀、一身工作服和一捆烹饪书籍!他叫陈玉彬。就在几个月前,小陈还受聘于成都市新都县的冠生园饭庄,担任主掌勺,每月固定工资280元,有时一天能挣数十元。谁也没料到,他会丢弃丰厚的收入,拎着菜刀,加入戍边的行列。坐在将要出发的汽车里,前来送行的舅舅对他说:“这娃子,怎么也想不到你放着财不发,去当兵!”路过他十分熟悉的冠生园饭庄,老板那双火辣辣的眼睛正瞪着他,他忘不了当初老板的话:“你要走,就扣掉你未发的两个月工资和奖金!”
“扣就扣,反正我要去当兵!”
从天府之国的四川来到风雪茫茫的北疆,陈玉彬战胜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他抱定一个信念,尽义务就要尽出个样子来!新兵未下连,他争着要当炊事员。领导告诉他,新兵必须经过3个月的训练,才能分配工作。于是,每天训练间隙,他拎出菜刀,到伙房帮厨,帮助做菜,调剂伙食。3个月后,他果真成为一名专职炊事员。他感到,饭馆与连队、高档菜与大众菜之间,有很大区别。于是,一有空,他就啃他带来的那几本《新编大众菜谱》、《烹饪教材》、《南北菜烹饪事典》等书,刀功一练就是一二个小时。他能把土豆切得薄如纸、细如丝。一次,北京军区考核炊事员刀功,每人发1.5公斤土豆,他只用了3分27秒就全部切完,比第二名快将近两分钟!
陈玉彬的烹调技术不断提高,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去年,北京军区王成斌司令员到这个团视察工作,吃了他做的菜,赞不绝口;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群到边防某连慰问官兵,当他在连队吃上南国风味的“松鼠鱼”、“元爆鱿鱼卷”等菜时,连声说:“好!好!”并与他合影留念。
俗话说:众口难调。可吃过小陈做的菜的官兵,都交口称赞。他到全团近300公里长边境的各个连队、哨所,与炊事员切磋技艺,传授经验,手把手辅导新炊事员。今年初,陈玉彬被评为“学雷锋标兵”。
今年5月,在内蒙古军区炊事人员定级考核中,从未考过级别的小陈,以他那熟练的刀功,精确的下料,上下翻飞的炒勺,每道菜的色、质、味、形,博得了阵阵掌声。在参考的45名学员中,他的成绩名列前茅,被评为5名全优考生之一。
有人不解地问他:“你放着大钱不挣,跑到荒凉的北疆当兵,到底图个啥?”小陈嘿嘿一笑说:“要说图,就图在卫国戍边中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