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当代“红嫂”——抗洪英模剪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0-11
第8版(副刊)
专栏:

  当代“红嫂”
——抗洪英模剪影
  潘仕明
一头齐耳的黑发,衬托着一张红扑扑的鹅蛋脸。一双善良的眼睛,流露着质朴。说起话来,皖中口音总是带着柔气,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当代“红嫂”——薛文姐。
8月初,我到安徽组织抗洪救灾事迹材料,当时,薛文姐的家和古镇三河、撮镇的千百个灾民一样,还泡在汪洋的洪水之中。她和丈夫四口之家寄住在合肥城郊唐桥村的姐姐家里。那是个炙热的中午,她把我们让到堂屋泡了茶,便边摇着儿子的“老窝”(小摇床),边和我们谈话。当我们提出要写她的事迹材料,让她演讲时,她一失常态,将头摇个不停:“不照了,不照了。”她的方言很重,后来,我们才听懂是“不行!不行!”之意。稿子形成后,几经训练,可到北京参加抗洪救灾报告团试讲,终因口齿不清,被划入了“另册”。有人叹息:“事做得好,不一定能讲得好哇!”
当时我们焦急,“红嫂”也急。她紧紧捏着讲稿,眼含着热泪,目睹这些陌生的人,似乎有些茫然。
于是,我们提出让“红嫂”先练着,什么时候过关了,什么时候再上台讲。
那天早晨,我去叫“红嫂”吃早饭。推开她的房门,见她正在奶孩子,十个月的冬冬两手把着奶头甜甜地吸着。这个年轻妇女的乳汁,养育着自己的孩子,也曾救过战士的生命。她的举止可以让每个人瞬间联想到战争年代的“红嫂”。她在做出这个高尚举动时,没有丝毫犹豫过。可是今天,这个只有初小文化、平时读封信都困难的农村妇女,要拿起讲稿走上讲台,的确是一件不易的事。
那天,“红嫂”跟随报告团到武警部队去。我们临时提出,能否让“红嫂”试讲一次,算是和武警官兵的见面亮相。在警营里算自家人,讲好讲孬都不见外。况且,部队官兵对她有一种特殊感情,即便是讲砸了也容易接受。就这样,“红嫂”迎着官兵们的目光和掌声上场了。主持人介绍说:“在这次抗洪救灾中,有一名年轻妇女用自己的乳汁救了我们的战士。今天,这位被誉为当代‘红嫂’的薛文姐来了。现在,请她来介绍自己的事迹。”话音刚落,掌声骤起,仿佛是狂涛巨浪袭卷着她,撞击着她的心灵。“红嫂”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向鼓掌的官兵鞠了几个躬。她激动得热泪盈眶,蠕动着的嘴唇被心底的话语冲撞着,似乎那就是一个关闭的闸门,只要打开,就会喷涌出来。现在终于喷涌出来了。
她说:“尊敬的首长,同志们!我叫薛文姐,是来自安徽省肥东县赵光村的农民。今天,我能和大家见面,感到非常高兴。首先,我代表我的全家、全村人表达我对武警官兵的敬意……
“最近,有不少记者来采访我,说我用乳汁救亲人,为部队做了一件大好事。其实,是武警战士先救了我们全村、全家。当时,我们全村被淹,不少人都逃上了房顶,没吃没喝,饿了几天,武警战士带橡皮舟来救人救粮,使我们有了活路。我们都感动得流了泪。可战士在抢救我们的粮食时,胳膊被蜈蚣咬伤了,又红又肿,痛得他们扭曲着脸、满头大汗。我们好着急啊!听说人奶能解这种毒,我当时来不及多想,撩起衣襟就将奶水挤在战士的伤口处,看到战士脸上的痛苦渐渐消失了,我虽然累倒了,但我心里头那个高兴呀,就像捧了个蜜罐一样……”
哗……掌声如波涛经久不息,战士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出乎预料,不善言词的“红嫂”把大家给“震”了,成了这场报告会的压轴戏。回来的车上,有人问:“没想到你今天讲的效果那么好,发挥得那么漂亮,你是怎么练出来的呀!”
“红嫂”腼腆地说:“当时,我就像在家一样。这些战士就是我的亲兄弟。跟自己的亲兄弟说话,我也就不认生了。”
此时的“红嫂”,脸又红了起来,与她胸前捧的那束报告会上献的鲜花相映生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