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学海度春秋 心怀我中华——北京博士后新年联欢晚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28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学海度春秋 心怀我中华
——北京博士后新年联欢晚会侧记
“学海度春秋,书山映年华……”一曲嘹亮的《博士后之歌》拉开了由北京博士后联谊会举办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序幕。 
1991年12月23日,能容纳1000多人的亚运村运动员餐厅骤然变“小”了。我国博士后学位的攻读者及其家属、有关管理人员近1500人欢聚于此,共度这愉快的夜晚。
在欢乐的人群中,记者见到了清华大学流体力学博士后王少平。看来晚会的欢快气氛并没将他从工作中解脱出来。他边应付着怀中手舞足蹈的女儿,边坦率地对我说:“说真的,虽然我正在攻读博士后学位,但却时刻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我有几个好朋友现在都在国外,搞科研我自信不比他们差,但我很怕将来会落后于他们。我觉得自己只有加倍努力做出点样子来,才能无愧于留在国内的选择。”
“你的那些在国外的同学想回来吗?”
“当然”,他毫不犹豫地说,“没有人不想回来,只是时间问题。”
欢声笑语溢满了灯火辉煌的会场。在这个热闹的夜晚,最高兴的还是博士后们的孩子。大厅里不时扬起孩子们兴奋的欢笑声,与台上精彩的节目相合相衬。
3岁的儿子在地上翻滚跌爬,葛道凯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他“大闹天宫”。这位北大地理学博士后有一张沉着冷静的面孔,讲起话来温文尔雅:“对我们来说,这个晚会的意义不仅在于娱乐,更重要的是我们这群人能有机会聚在一起。我觉得,要让更多的青年知识分子走一条为国振兴而奋斗的道路,应该重视博士后这个群体,这一点目前做的还不错。”
晚会仍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台上欢歌不断,场下笑语连天,平日埋头于工作、科研的博士后们尽情地享受这属于他们的夜晚。6年来,我国共培养了1100名博士后,目前已有400多名走上工作岗位,其中有许多人在国际、国内研究领域脱颖而出,这些中青年学者的崛起,无疑昭示了一种新的希望。
        本报记者 卢新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