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2阅读
  • 0回复

1991年国际大事回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1-12-28
第6版(国际)
专栏:

  1991年国际大事回顾
▲11月6日,扑灭最后一口科威特油井大火获得成功。至此,海湾战争造成的727口油井大火在8个月内全部被扑灭。
今年1、2月间的海湾战争给科威特的石油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全国950口油井中的727口起火,每天有近600万桶原油外泄或被烧掉,经济损失达1.2亿美元。为尽早扑灭史无前例的油井大火,科威特政府邀请了包括中国在内的20多支灭火队参与灭火工作,耗资总额约20亿美元。
科威特油井大火虽已扑灭,但外泄的7500万桶原油在油田及周围的沙漠地区造成了几百个“油湖”亟待清理。   (朱梦魁)
▲11月9日,联合欧洲核聚变实验环形装置(JET)首次成功实现了受控核聚变反应。各国科学家纷纷赞扬这一重大科技成果,认为这一突破是人类在利用核能方面迈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到80年代世界形成了4个大型托卡马克型磁约束核聚变装置,即美国的TFTR、日本的JT—60、苏联的T15和欧洲的JET。JET于1983年基本建成,重达3500吨,位于英国牛津郡卡拉姆,有14个欧洲国家参加,每年耗资1.32亿美元。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在进行核聚变试验时只使用氘作燃料,而真正的核聚变是氘氚反应。这次,欧洲科学家们在试验中首次增加了氚,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因为同时使用氘和氚两种燃料可获得更大的能量。他们在这次试验中只使用了大约0.2克氚,混合的比例为:氘占86%,氚占14%。如果两者的比例达到各一半,所产生的能量将会更大。这次试验结果,温度达到2亿摄氏度,持续时间为2秒,这证明确实实现了核聚变反应。这次成功是全世界科学家经过40年努力追求所实现的第一个目标,为聚变能的广泛应用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张友新)
▲11月13日到14日,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汉城举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亚太地区15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以及东盟、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和南太平洋论坛的代表。我国正式参加了这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台北和香港作为经济地区也同时参加。这有利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健康平衡的发展。会议着重讨论了世界及亚太地区经济形势、乌拉圭回合、区域贸易自由化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未来作用等问题。会议的主要成果是通过了《亚太经济合作汉城宣言》。该宣言明确规定了亚太经济合作的宗旨、活动范围和合作方式。会议还发表了一个关于乌拉圭回合的宣言,目的是推动目前正处在关键时刻的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进程。    (刘兆祥)
▲11月15至17日,美国国务卿贝克访问中国,同中国领导人举行了会见和会谈。中方认为,总的看,这次访问是成功的,有助于中美关系的恢复和发展。在一些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一些有重大分歧的问题上,增进了相互的了解。贝克说,这次访问意味着美国愿意进行最高级接触,从而努力解决两国之间的问题、努力保持和恢复美中关系。美中双方的会谈虽然困难,“但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美国方面表示支持中国作为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参加关贸总协定,台湾作为单独关税区加入。
关于保护知识产权问题,中方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并要求美方结束对中国的“特别301”调查,将中国从“重点国家”的名单中删去。美方对中国的积极建议表示欢迎。双方商定,中国经贸部将派出代表团在华盛顿进行谈判,以寻求解决这一问题。
关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方表示,中国政府将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于今年年底之前完成审议、批准中国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法律程序。
双方还就朝鲜半岛的局势、“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王如君)(未完待续)
(附图片)
海湾战争停火后,中国灭火队应邀前往科威特参加灭火工作。图为9月8日中国灭火队员在科威特南部巴尔甘油田一口日喷油量达一万桶的大型油井前扑火的镜头。       新华社记者 丁 文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